沙漠明珠-图木舒克
沙漠明珠-图木舒克
图木舒克,维吾尔族语意为“鹰面突出的一角”。位于巴楚县东北 60 多公里处,地形十分险要,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古代通向疏勒(喀什)、叶尔羌(莎车)、和田地区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必经之路。
汉代的图木舒克,地处沙漠边缘,位于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流域,并属于西域都护府管辖,但南疆较大的城邦国家莎车和疏勒又经常争夺地盘。这个沙漠边缘之地,曾被疏勒国,莎车国交替管辖。时常变换着角色。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确立军台,成为官道。清政府自叶尔羌起,从南向北,由西向东沿路设立13个军台。今图木舒克市五十一团境内设图木舒克台(又称九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巴尔楚克设立六品阿奇木伯克(总理一地事),辖属叶尔羌办事大臣。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军台改为驿站。
从图木舒克境内的遗迹来看,分布着唐王城遗址、佛教遗址、摩尼教遗址、千年古墓群、沙漠古城堡等,这些历史遗迹年代各不相同,均见证了这一地域的历史变迁,更说明了此地域活动着人类的足迹。唐王城,也叫托库孜萨古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龟兹和疏勒之间的重镇,汉代属尉头国领地,唐代称之为尉头城,该城址是建于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初的城垣遗址。
图木舒克拥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1906 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率领所谓“考察队”来到古城遗址,攫取各类文物 400 多件,发现了公元 3 世纪的佛教寺院,其中大部分是具有键陀罗式的艺术风格的彩色塑像、木雕像、高浮雕壁画装饰和大批精美的壁画。伯希和的发现,是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实证,希腊、佛教艺术合壁的带有键陀罗风格的世界罕见的艺术珍品。伯希和生前未完成的西域考古报告由他的学生韩百诗主持整理,从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以《伯希和探险团档案》为标题陆续出版。1961 年和 1964 年分两卷发表了《图木休克》一书,该书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图木休克(图木舒克)以及周围地区古代佛教研究的宝贵史料。遗憾的是“,图木舒克”这个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地名,却被译成了“图木休克”,以致造成许多误解。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外文物考古专家曾在这一带掠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尤其是佛寺遗址的壁画,被这些盗贼采用切割技术夺走法国伯希和雇用当地村民在古城或附近的佛寺遗址挖了两个月的文物,共盗取了四百多件珍贵的文物,其中就有大量的精美壁画,包括钱币、陶器、雕塑等文物。
1997 年中央为进一步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下发中发[1997]17 号文件,批准在农三师图木舒克垦区(即小海子水库灌区)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图木舒克市;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同意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图木舒克市,自此拉开了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帷幕。由于地处喀什、阿克苏、克州、和田四地州中心地带,区域内公路,铁路,民航班机等运输体系现已完备。周边与中亚五国接壤,有五个可利用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中国对中亚、西亚、南亚各国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正在建设中喀什西延的国际大通道“中、吉、乌铁路”新亚欧大陆桥沿途的重要城市。
图木舒克气候宜人,风光独特,是棉花、粮食、水果生产基地。城市西南库容7亿立方米的小海子水库,是绿洲的生命之源。市域大漠、山脉、原始胡杨林浓缩了西域自然风光,这里也是刀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年一度的西域美食旅游文化节已经成为彰显图木舒克市独特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的重要品牌。
美丽的图木舒克现已成为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一颗明珠!将闪耀出熠熠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