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李秉衡坐冀州
衡水故事 - 李秉衡坐冀州
位于老盐河生态公园西北角的德政园,总面积2.25万平方米,是以纪念清代冀州知州李秉衡廉政为官的历史典故为主线,打造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新中国成立前,原在冀县城西门外的瓮城之内路南,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碑。上有冀州贡生王兆熊代表吏民百姓撰写的“李公德政碑记”,专此铭刻李秉衡坐冀州的恩德。人们都称此碑为“功德碑”,使其美名流传后代。
李秉衡,字鉴堂,是奉天海城(今属辽宁省)人。生于1830年,卒于1900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冀州任知州。
据《辞海》记述,光绪十年(1884年)他为广西按察使。中法战争时期任战守,功绩卓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任山东巡抚。1897年,因处理巨野教案被罢免。1900年,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当年6月,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时,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城)溃败,退至通州(今通州区),自杀。
据民国十八年《冀县志》记载,李秉衡初到冀州任官,正是冬季,时逢连年灾荒,农田歉收,人民生活很苦,粮食价格腾贵,被饿死很多,社会秩序紊乱。李秉衡吃得辛苦,他来到冀州,一下车就深入四乡巡视察访。走到哪里,就聚集哪里的父老百姓,了解灾情,询疾问苦,研究今后的工作办法,和人们生活的出路问题。并且有时一人步行,到一些村庄秘密私访,充分调查民情、利弊,做到心中有数。
当时,他针对现实情况,决定官府及时“出仓谷,赈饥民”。同时,鼓励民间村村户户动手,广开生产门路,搞生产自救,使民都有所业,业者均有所得。如号召民间普遍开展纺棉花织土布,官家出高价收买其布疋,再由官家负责组织,运到外地出售。或卖回钱,或换回粮食,接济民生。并在本州乡间,普遍设立义当(即当铺),以便贫民出当物品,换粮糊口,待年景好转,还可赎回。
他及时澄清灾情,替民恳求上司缓征、赈免地亩钱粮。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吏民劳役。
有打官司、告状子等民事问题,他不拖拉,随时断结,减少民众往返徒劳。教育班房衙役人等,奉公守法,不敢营私舞弊;“以事赴乡,费皆自备。相从胥吏,给以资”。不许敲诈百姓。对贪赃卖法之人,严惩无怠。
过去,民人犯法,总是株连全家及知已亲友,李秉衡到冀州,提倡一人犯法一人当,“尤禁株累无辜之人”。但他对地痞、恶棍和屡教不改的盗贼、抢劫犯等人的处理,毫不手软。
为稳定社会秩序,让各村建立户口清册,农工商分类别业,不许有无业人口。远近村庄,联设巡更局、所,维持治安。
春季种田,李秉衡负责由邻近州、县调来粮食籽种,由他故乡,购来蔬菜、瓜果之类籽种,或卖、或借、或贷给群众,尽力帮助农民解决春播籽种的困难。秋季发动农民捕蝗灭虫,使之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
他倡导人们“兴廉兴孝”,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官府带头搞停建、缓建工程。原来冀州公署被火烧毁,计划开工重修,李秉衡到任,停止修缮,暂借书院(县级中等学校)部分闲散房舍居住办公。过后年成好转,他又觉得“书院为育才之地”,便又抓紧时机重建府衙。(源自冀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