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罐头换飞机,牟其中是如何做到的?他为何又是一个不合格的商人
用罐头换飞机,牟其中是如何做到的?他为何又是一个不合格的商人
卷首语
牟其中是一个传奇人物,想用一篇文章来写,也只能勾勒出他的一个轮廓罢了。
而我想给读者呈现出的,是一个更加深刻,并且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背后故事。
关于牟老的诸多事迹里面,大众所知的就是以下这三件事:
1、罐头换飞机;
2、发射卫星;
3、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一个口子。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第一件事,“罐头换飞机”背后的那些故事。
晚年牟其中
01
其实,准确的来说,牟其中并不是只用牛肉罐头换来的飞机,而是用衣服、肥皂这些日用品换的。
1989年,牟其中从四川万县坐火车,准备去北京推销他的产品:竹编和藤器。
在火车上,牟其中和邻座的一个河南大哥天南海北的聊了起来。
这个大哥也是能吹会侃,走过天南海北的他,知道的消息还真多。
从这个大哥口中,牟其中得知当时苏联正面临解体崩溃,很多军事装备都在大甩卖,包括一些图—154飞机(长下面这个样子)。
图—154飞机
不过,苏联找不到买家,说着无心,听者来了意思。
牟其中从中嗅到了商机,既然你苏联找不到买家,那我就帮你找。
牟其中到了北京后,也没心思推销那些竹编、藤器了,他开始四处打听国内有谁在采购飞机。
经过多方的打听,他得知四川航空公司,从1988年就开始在采购飞机了,不过因为没找到价格合适的卖家,更换飞机这事就一直拖了一年。
一个要买,一个要卖,这种信息差就给了牟其中机遇。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苏联,这个国家重工业发展得很厉害,但是在民生轻工业这一方面,几乎可以说没啥发展。
像肥皂、卫生纸这些日用品,在苏联国内是极为匮乏的。而咱们重工业还在起步阶段,但是轻工业比苏联发达。
因此,牟其中就想到了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用俄罗斯人特别需求的生活用品,来换取飞机。
这种特定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牟其中强大的心理和执行力,这桩买卖是水到渠成的事。
九十年代初期的俄罗斯
02
1989年,牟其中正在筹划换飞机的事,这一年,48岁的牟其中,还抽空带着25岁的潘石屹去了海南。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南还属于广东省管辖,1951年4月,在海南设立了“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
到了1988年4月13日,海南才正式成为了一个省,并且同时也确立了其经济特区的地位。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得去海南淘金啊!
于是,48岁的牟其中告诉25岁的潘石屹:小潘啊,你要发财就得搞地产,未来二十年,地产的回报是很丰厚的。
1990年,随着海南房价的崛起,潘石屹也跟着腾飞了。
有意思的是,潘石屹在1992年创立万通公司的时候,整个公司只有六个人。
牟其中和潘石屹
其中就有四个人是牟其中曾经的下属,这四个人天天在公司里谈牟其中的事,谈论这个曾经的领导给他们带来的人生影响。
1989年,牟其中正在筹划换飞机的事,王石的万科刚完成了公司的股份化改造,成功募集到了2800万的资金。
而彼时的马云,还在杭州的电子工业学院,在英语和国际贸易的课堂上讲课,他在杭州的翻译界也开始打出了名气,三年后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在改革的浪潮中,在旧经济体制朝着新经济体制转变的突破口,不少商界精英纷纷跃马扬辫,逐鹿商界。
这时候谁能脱颖而出?
用牟其中的话来说:“一个积弱积贫的民族突然要站起来,一个国家要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弥补几百年的遗憾,就需要超常规的付出”
“本来是要跑马拉松,而现在却是用百米的速度去跑马拉松,能活下来就是庆幸”
他们这一代人,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去打破旧有的体系;
而要打破这个旧体系,是需要一个有理想,并且疯狂的人去冲;
这个人,无疑就是“牟其中”。
正值壮年的牟其中
03
闲话表过,扯远了一些,在把话题拉回到牟其中“换飞机”这事上。
牟其中这人很有个人魅力,不是换作谁,大嘴一张,巴拉巴拉就能换飞机的。
当然了,他也不是仅仅凭着一张嘴和个人魅力,简单来说吧,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
有了政府背书后,四川航空才相信这个人确实能搞来飞机。
但是,民营企业是没有资格购买飞机的, 不过这也好操作,就要求川航委托牟其中负责采购飞机,从莫斯科发货过来。
然后再找一家有外贸经营许可的公司,以这家公司的名义签订产品的出口合同,这事基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这种操作方式呢,简单的来说就是“金融租赁”,只不过产品是非一般的“飞机”,略大,略大。
当时的牟其中其实也没多少钱,因此,在合同当中有这么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关系着事情成败与否的一个条款:
“双方同时发货”
并且双方都互相派出工作组进行监督,主要就是监督货物有没有按时发货。
牟其中发的第一批货物是暖瓶的瓶胆,就是一大堆空的玻璃瓶,这批货不仅采购价便宜,而且体积还大,一眼看上去,乖乖,这么多货。
瓶胆长这个样
俄罗斯那边的监督员可不管你发的是什么货,他们只管按时发货就成。
所以,他们看到牟其中的第一批货就发了这么多,心里很舒服。
在所有的货物中,这第一批暖水瓶,牟其中是全额一次性付清款项的。
为啥?
因为暖水瓶厂听说这是要拿去换飞机,心里就犯嘀咕,该不会是遇到骗子了吧,就要求必须一次性付清款项。
恰好牟其中之前在北京倒腾冰箱,手里有点钱,就一次性付清了三千多的货款。
在1991年,三千块是个啥概念?北京这个大城市的年平均工资才只有2877,当时大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100多,能拿两百月薪的算是中层收入水平了。
很多人都误以为当时是换了四架飞机,准确的说应该是五架。
只不过其中的一架全是零部件,交货以后还需要重新组装。
04
第一批货物成功运送过去,那么剩下的货物怎么办呢?从哪搞货款呢?
在苏联的第一架飞机交货之前,牟其中就事先找到了北京工商银行,也不拐弯抹角,直接说我有一架飞机要做抵押。
晚年牟其中
银行一看,行,只要你真有飞机,抵押就不是个事。
等苏联的第一架飞机交货后,银行立马就给批了六千万。
有了这笔资金,牟其中就在山东、河北、河南、重庆等七个省,采购了总共五百车的商品。
当时,苏联的飞机八个小时就落地交货了,但是牟其中这边的货物,却总共用了五年的时间才全部运送完毕。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当时全国发往苏联的货运专列,也就只有45列,而能单独批一列出来给牟其中发货,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
买方也知道这个客观存在的困难,这才同意分五年付清货物。
而另一方面呢,这事闹得全国皆知,这笔生意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既成事实。
其他的商家也就不会在和暖水瓶厂一样,对牟其中报以怀疑的姿态。
那么,货款就不用一次性结清,可以分期付清。
多年后,王石还调侃牟其中,说牟老啊,当年我给你的那二十个罐头,你给我延期了三个月才支付。
牟其中用生活用品换飞机这笔生意,根据当时的评估报告显示,总的赚取了1.6亿。
他个人从中至少赚取了八千万,往高了说,赚个1亿也是很有可能的。
1991年啊!在万元户还是天花板的时候,牟其中就做了1.6个亿的生意!
1991年,牟其中在倒卖飞机;
1991年,王石的万科在深圳挂牌上市;
1991年,潘石屹成立万通公司,在海南地产行业赚了一千多万;
1991年,马云还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书。
晚年牟其中
05
在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办公大楼,第五层楼的照壁上写着这么一行字: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振兴中国经济”。
一家民营企业挂这种标语,往往是要遭人笑话的,这是国家考虑的事,一个民营企业考虑这事,不是遭人笑话嘛。
可是,牟其中确实敢于喊出这个口号。
在和潘石屹的对话中,谈及这么多年来,支撑他的信念是什么,牟其中是这么说的:
“支撑我的是中华民族要强大起来,在世界民族当中引领潮流,中国人要创造一部新的政治经济学”
“旧体系的打破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把旧的体系打破, 随后的发展就是好几代的事了”
不得不说,牟其中的心怀就像古之大侠:心怀天下,为国为民。
刚把飞机的事做完,赚了1.6亿,牟其中就在想,下一步我做什么呢?
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农业问题,而农业的问题就是水的问题。
南边已经有江南水乡了,那黄土地的大西北,能否再造一个“塞上江南”呢?
因循着这个思路,牟其中就开始了实地调研。
他天天坐着火车软卧,从哈尔滨到昆明、到阿拉山口、再到浙江等地,天天搞调研。
一开始,他也想过“南水北调”,不过最后还是把目光锁在了喜马拉雅山。
这就是咱们都知道的,他要把喜马拉雅山炸出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来。
为此,牟其中还请来了几十个专家,一起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不过这事,随着牟其中的入狱,也就没了下文。
06
当年25岁的潘石屹,见到的第一本商业策划书,就是来自于牟其中的南德公司。
当时榆林的神木,有很多的煤炭资源,虽然挖得出来,但是没法运送出去。
这本商业策划书就是针对神木的这一情况制作的,这事最后没有成,牟其中认为榆林神木这一带,过个二十年会靠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富裕起来。
过了二十年,榆林和神木确实靠着煤炭资源富了起来。
从这件小事中,就能看出牟其中的眼光,和商业思维是超前的。
在我看来,牟其中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或者说,他根本不是一个商人。
商人是什么?是一群追逐“利益”的群体,商人逐利,无可厚非。
商人逐利,赚取资本,资本的崛起,意味着垄断,而资本的垄断最为可怕,可以说是恐怖。
商人的垄断是全方位的,资本会制定一套游戏规则,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小民若是想分得蛋糕的一部分,或者是实现阶层的突破,在资本家面前是不可能的事。
商人最后的归宿是资本,是对社会资源、阶层的垄断资本!
看看肯尼迪遇刺,18个关键证人很巧合的离奇死亡,6人死于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2人被谋杀,5人离奇死亡。
而剩下的115个相关证人,也莫名其妙的失踪或者是死亡。
要说肯尼迪没动资本的奶酪,那是不可能的事,面对资本,一国总统如是,小民何以撬动?
扯远了,我在拉回来,为啥我说牟其中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准确的说不是一个商人,就是因为他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不是朝着资本垄断而去的。
真正的商人是不爱国的,相信我,他们就是追逐利益的群体;很显然,牟其中并不属于这类人。
潘石屹曾问过牟其中,赚到钱后是什么感觉。
牟其中回道:“没啥感觉,就觉得钱就是个普通的数字,不重要,家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他还提到当下的商人:“不要天天心思都想着去赚钱,心里想想一些宏观的事,比如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
以前我也认为,只要手上有了几个亿,才能笑着说“钱不重要,我对钱没有兴趣”;后来想想,我这想法可真错误,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了。
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么一则小故事,也忘了故事主角的具体姓名。
说的是一个古希腊哲学家,知识渊博,每天关注的是哲学和国家大事,但是很穷。
就有人嘲讽他,说他懂那么多,关心那么多,口袋却是空空的。
哲学家说道,我要赚钱是很容易的事。
那人听后,轻蔑一笑“可拉倒吧”。
谁知哲学家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通过倒卖货物,也就是相当于东边遍地是包谷,西边却没有包谷,卖得贼贵。
他就把东边的包谷倒腾到西边,大赚了一笔。
狠狠打了那人的脸以后,哲学家随后把赚到的钱分给了穷人,还是一如既往的过着之前的日子。
提到这事,其实就是想说,等思想层次真正到了牟老这类人的境界,钱对他们来说真算不上什么。
一种唾手可得之物,远比不上他们心中,想要实现的理想珍贵。
后记
牟其中倒卖飞机的事就暂时写道这里,下次在写他的其他事迹,这个传奇人物,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得通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