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中南海还神秘的玉泉山
北京比中南海还神秘的玉泉山
来北京的游客只知道中南海,却很少有人知道玉泉山。北京玉泉山是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山经过金、元、明、清四朝的建设,才有今天的规模。可以说这里是四朝皇家园林。这里不仅山青水秀,布局精致,而且还有不少诗文雕刻、山洞石像。尤其是这里的泉水好,流量大,号称“天下第一泉”。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
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玉泉山的景致,并总结出了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综绘、溪田课耕、清凉蝉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处钟声、翠云嘉荫”。
“玉峰塔”位于玉泉山巅,又名定光塔,俗称大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为北京市地理位置最高的塔。砖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33米,仿木结构楼阁式。
塔身每层八面均辟门窗,壁体很厚,内有盘旋式石梯,层层上达,楼梯宽大平缓,在古塔中很少见到。每层均设佛龛,但已残失。各洞龛均有乾隆年间所制的石刻对联,今大部分尚存。“玉峰塔影”,曾为静明园中一景。
玉泉山经历了从金到清的发展过程,起源是金章宗的玉泉山行宫和芙蓉殿,元、明时期,玉泉山就成为皇家避暑胜地,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修建了昭化寺,明英宗,又在玉泉山修建有上下华严寺。清康熙年间,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翻修扩建,清代康熙皇帝,最终将“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
“静明园”里由慈禧太后题匾的“含晖堂”,是接待重要贵宾的场所。
”玉泉趵突“乾隆御碑矗立在山崖上的一座古建筑前面,下面的石砌崖墙上镶嵌着两幢石碑。为什么叫“玉泉趵突”呢?其实自金代以来,这一景一直叫“玉泉垂虹”,但乾隆皇帝有个爱好,就是希望把天下美景统统搬到北京来,就好像他下了江南,觉得江南风光无限好,就把江南水乡的美景直接搬到北京,修了个苏州街。
这样的例子很多,可是趵突泉他搬不过来啊,据说经过他多次实地考察,认为玉泉山的水是从石缝中流出的,不能形成瀑布“垂虹”的景致,更像趵突泉,就把名字给改成“玉泉趵突”了,并作诗留史:“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一幢是“天下第一泉”御碑,另一幢上面刻有“御题玉泉山天下第一泉”碑文。
这两幢石碑下面的湖边,有白玉栏杆围出一汪清水,那就是泉眼所在,现在早就没有泉水“趵突”了,甚至看不见一点涟漪,惟有北面有人工瀑布。
相传如果水将湖中的小圆石淹没,那么北京城将受灭顶之灾。
这个石桌、石凳是领导经常散步小憩的地方。
图中房屋据说全部由极其珍贵的金丝楠木建造而成。
金丝楠木殿旁年代久远的银杏大树,也散发着帝王之气。
玉泉湖旁的真武祠牌楼,“元极神霄”由乾隆题额。
玉泉山里的道观“真武庙”,乾隆题殿额为《辰居资佑》。
地臧洞之一:观音洞外景
观音洞中精美的石刻佛像。
洞中的摩崖石刻——菩萨石像和乾隆御笔
洞中的摩崖石刻——乾隆御笔题诗
玉泉山保护的很好,文化遗存相对比较完整,包括那幢乾隆御碑、地臧洞摩崖石刻等处,几乎没有丝毫损坏。
洞中的摩崖石刻——乾隆御笔题诗
屋后山上就是驰名中外的“玉峰塔”。
旁边就是东岳庙,殿名“玉宸宝殿”。这里也算是御花园了,奇花异草、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在玉泉山之西,有一座东朝西的建筑——东岳庙。这座结构精巧、现存最大的无梁殿(无量殿)内供昊天至尊、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像,殿名“玉宸宝殿”。
背后山上是著名的华藏海石塔。石塔在半山上的华藏海禅寺内。寺早毁,仅存此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全部用汉白玉石雕砌,平面八角形,七层,仿木结构,密檐式实心塔,无门窗。高约15米,塔座为八角形须弥座。
须弥座八面束腰部分雕有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故事,塔座的转角处刻有力士图。须弥座上部由石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八面均雕有佛像及佛传故事等。塔身上部为仿木结构的石雕密檐,塔顶为石制覆钵式塔刹。刻工娴熟精致,堪称清代雕刻艺术的杰作。此塔结构除塔身下部的雕刻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侵略者砸环外,其他部分保存尚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