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弟弟苏辙:其人深,不愿人知之
苏轼的弟弟苏辙:其人深,不愿人知之
提到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苏轼的弟弟”,毕竟苏轼是惊艳了千年岁月的天纵奇才,是第一流的文学家和词宗领袖。而除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苏辙留给大家的印象就少之又少了。但苏轼对弟弟苏辙极尽推崇,说他“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那“不愿人知之”的苏子由,又是怎样顶着父兄的压力,活出自己璀璨的一生的?
苏辙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的制科考试并没有如期而来,一个考生突然患病卧床的消息传到了宰相韩琦的耳中,韩琦一听考生的名字,连忙上奏宋仁宗,希望推迟制科考试的时间,以此来配合该考生养病。这名考生,就是被宋仁宗称为有宰相之才的苏辙。
东坡云:国朝试科目,亦在八月中旬。顷与黄门公既将试,黄门公忽感疾卧病,自料不能及矣。相国韩魏公知之,辄奏上,曰:“今岁召制科诸士,惟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上许之。黄门病中,魏公数使人问安否,既闻全安,方引试。凡比常例展二十日。自后试科目,并在九月,盖始于此。
这场考试中,年仅22岁的苏辙写了一篇《御试制科策》,以历史上的六位昏君来讽刺宋仁宗沉迷酒色、剥削百姓和好大喜功。这篇策论气势恢宏,文笔俱佳,对于当时北宋冗兵冗官现象的抨击深可见骨,但对于宋仁宗的责难多是言过其实、宣泄不满。好在苏辙遇到的,是出了名仁慈的宋仁宗,他非但未对苏辙治罪,反而大度说道:“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这是苏辙运气爆表的时刻,他抱着被治罪的念头写下的策论,在宰相司马光的维护下,居然成为制科考试第四等。
这篇策论影响极大,通过了考试的苏辙却没有得到朝廷重用,他第一次对北宋官场失望,即便是哥哥苏轼写诗劝勉自己,苏辙还是以“闭门已学龟头缩,避谤仍兼雉尾藏”的诗句来自嘲。他不肯就任秘书省校书郎这个微末小官,以照顾父亲为由,坚持辞官。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苏洵在京城逝世,苏辙兄弟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治丧与守孝结束后的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苏辙兄弟回到了政坛,这时候北宋政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震荡天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辙
苏辙喜欢说真话,他认为王安石的青苗法"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不爱阿谀奉承的苏辙,对王安石变法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被贬出京城,在外省做官十几年。
宋神宗赵顼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皇帝驾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开始了八年的垂帘听政。苏辙也被朝廷召回,开启了他不断升迁的政治生涯。元祐四年(1089年)十月,苏辙以翰林学士身份为贺辽国生辰使出使契丹。“日暖山蹊冬未雪,寒生胡月夜无云。”“乱山环合疑无路,小径萦回长傍溪。”塞外风光给苏辙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来后他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元祐七年(1092年),苏辙擢升门下侍郎,位同副相。苏辙在这八年提出了很多建议,他的奏章细致成熟,大多数都得到上头的支持,他还民田、救灾伤、罢榷蜀茶,主张广开言路,对国家财政的处理也很到位。
“女中尧舜”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太皇太后高氏掌权的八年,也是“元祐党争”的八年,这期间虽然政治清明、天下小康,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和哲宗皇帝矛盾很深,作为旧党一员的苏辙,也被哲宗小皇帝深深记恨着。元佑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之后苏辙被贬出朝廷,将汝州、袁州、筠州、化州、雷州、循州走了一遍。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皇帝驾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辙才得以承恩北归,后来他定居颍川,闭门谢客,静坐参禅,教育子孙。
宋哲宗赵煦
晚年的苏辙,看淡了官场的沉浮,“归耕”几乎成为他特有的口号。他在《久雨》中写道:愿见云解脱,秋阳破群阴。他用农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现象,体会农民盼望雨停的心情,把自己和农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一饱人生真易足,试营茅屋傍僧居。”“他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他一直追求安贫乐道、旷达淡泊的处世态度,将“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作为他一生的偶像。他的《自写真赞》表达的,就是他宦海沉浮久经风雨、温雅高妙又淡静有味的一生。
《自写真赞》
心是道士,身是农夫。误入廊庙,还居里闾。秋稼登场,社酒盈壶。颓然一醉,终日如愚。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