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独子钱永刚,2次辍学,30岁上大学,比不上父亲但亦是英雄
钱学森独子钱永刚,2次辍学,30岁上大学,比不上父亲但亦是英雄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是响当当的国之脊梁,当年,钱学森一家排除万难,冲破美国当局的包围圈,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
此后余生,钱学森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上,间接改变了中国未来20年的国际地位。
而钱学森唯一的儿子钱永刚,却因为回国而两次辍学,导致学业滞后近20年。钱永刚究竟经历了什么?他有埋怨过父亲吗?
1.
钱永刚是钱学森先生唯一的儿子,1948年出生于美国。两年后,钱永刚多了一个妹妹,名叫钱永真。
虽然事业顺遂,待遇优渥,儿女双全,但钱学森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祖国。为了回国,他遭受了惨无人道的关押和监禁,一个月暴瘦了30斤左右,多年辛苦研究得来的800公斤的书籍和笔记也被美国海关无情没收。
好在中国政府积极出面协调,甚至不惜释放了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条件,钱学森才终于实现了携全家人回国的愿望。
回国的航船上,7岁的钱永刚看着父母激动的模样,有些茫然,从出生起一直待在美国的他,还不太清楚祖国的意义,只知道自己必须要和美国的老师与同学们说再见了。
回国后,钱永刚适应了好长一段时间。
首先,是语言障碍。钱永刚在美国时说惯了英文,中文交流对他来说,没有那么娴熟。
第二,是那个时候中国的物质条件非常匮乏,想要吃上面包、牛奶等西式食物是不太容易的,这对过惯了西式生活的钱永刚来说,是一个挑战。
第三,回国之后,父亲全身心投入在科学研究上,陪伴他的时间屈指可数,这让钱永刚感觉十分孤单。
但毕竟虎父无犬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后,钱永刚逐渐适应了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成绩也一步步提了上去。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时光:“在我们家,父母基本上没什么时间管我们,他们的教育,都藏在言行举止里。”
读到高中时,钱永刚已经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霸了。他默默立下志向:将来也要成为父亲那样的科学家,为国家奉献自己的毕生所学!
但是,就在钱永刚准备考大学的这一年,却碰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高考也被取消了,钱永刚只能再一次辍学回家。
2.
面对未知的未来,钱永刚十分惆怅,他太渴望在科学研究上披荆斩棘,为国家做贡献了。钱学森告诉钱永刚:“报效祖国并不是只有做科学家一种方式,去从军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钱永刚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毅然选择了去从军,在部队一干就是九年。
在这九年间,钱永刚没有求父亲动用任何关系,来为自己谋利,反而因为父亲的身份,失去了很多被提拔的机会。直到后来被调到科技部门,待遇才稍微好了一点。而这些事情,钱永刚从来没有跟家人提起过。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了钱永刚耳中,他再一次燃起了用知识报效国家的斗志。
他请示领导:“我能试着考考大学吗?”领导告诉他:“考上了你就去上,考不上就继续在部队工作。”
有了领导这句话,钱永刚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投入到紧锣密鼓的考前准备工作中。
虽然十年没有碰过书本,但是之前的底子还在,加上在部队他做得也是技术方面的工作,也不算完全丢掉了数理化方面的知识。
最终,钱永刚以全系第三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这一年,他已经30岁了。
古人说,三十而立。三十岁是建功立业的大好年华,但对于读书来说,精力和记忆力方面却并不占优势。
钱永刚给自己设置了严苛的门槛,在大学期间从不敢有半点懈怠,四年后,他以全优的成绩拿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士文凭。
3.
大学毕业之后,钱永刚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是太少了,他知道,想要在计算机方面取得技术突破,不能仅仅依靠闭门造车,还是得到发达国家去深造,才能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
1986年,38岁的钱永刚在接近不惑之年时,自费来到父亲曾经求学亦曾执教过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同样在这个年纪,钱学森已经是该校的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了。
钱永刚没有任何的抱怨心理,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业上,就像海绵一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进步神速。
仅用了两年时间,钱永刚就以优异成绩拿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理学硕士学位。因为他的出色表现,美国多所名校和研究机构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要不要留在美国,享受更加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呢?钱永刚几乎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拒绝了这些邀请。
归国之后,钱永刚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参与过许多重点研究项目,亦被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计算机专家,为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然,也还是有人为钱永刚叫屈,尤其是2008年,在钱永刚的堂弟钱永健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后,为钱永刚“打抱不平”的人就更多了。
有人甚至直接对钱永刚说:“如果你父亲当年不回国,你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教育资源,或许也能像钱永健一样卓有成就。”
钱永刚笑了笑,认真回答:“如果我父亲没有回国,可能我的生活条件会很好,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和父亲一起回国。我们钱氏家训是:利在一身不能谋,利在天下必谋之。国外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比不上我在国内的充实与满足!”
4.
从幼时踏上回国的旅程,到学习中文,成为学校里的高材生,到进入部队锻炼,再到30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留学归来继续做研究,钱永刚的人生道路是充满波折的。但无论是挫折也好,磨难也罢,钱永刚的心态始终非常平稳,这也是他的脚步走得愈加稳健的根基。
虽然在科学成就上,钱永刚无法与父亲钱学森相提并论,但他却和父亲一样,拥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
“利在一身不能谋,利在天下必谋之”,被钱氏父子牢记心间的钱氏家训让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对钱永刚来说,人生的价值从来不是跟别人比较,而是活在当下,用矢志不移的努力,做好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每一件事。
相比之下,钱永刚的堂弟钱永健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让国人为之振奋,但他却在媒体面前说:“我有美国国籍,是一个美国科学家。”钱永刚的境界不知比这位堂弟要高出多少。
向钱学森父子致敬!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像钱氏父子一样的爱国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付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亦是吾辈的楷模!
关于钱学森父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