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分《我们终将遇到爱与孤独》:生命是趟被爱包围的孤独旅程
豆瓣7分《我们终将遇到爱与孤独》:生命是趟被爱包围的孤独旅程
文/钱大大0628
作者张德芬台大企管系毕业,曾任电视公司记者、主播多年。2002年辞去国际知名公司的高薪工作,致力于心灵潜修及写作,她的书籍惯用最温柔的话语告诉我们处理情感的方法,她被誉为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心灵作家,作品被泰国、韩国等国家翻译成该国文字热销中,也被誉为心灵领域书籍的拾荒者和奠基者。
一、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首先,作者提出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可以陪伴我们走下去过一辈子的,这里指的是灵魂上的陪伴。
人生的路终究是漫长的,如果找不到依靠,是否就意味着孤独?在人生的每一步路上,如果孤独感出现了,你能不能跟它好好在一起?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孤独,更不想去感受自己的孤独,认为那样的我们是最可怜无助的。那没人陪伴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无法好好地活下去?
当然不是,孤独的个体真正的意义在于拥有独立的精神,不过分地依赖他人,我们都会明白人最终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因为你所有的感受只有单独体会,才会明白这一生的路,没有人会陪伴我们从头走到尾。
在孤独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痛苦,当没人给予帮助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关于这一点,作者说到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痛苦,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直面痛苦。
作者反复提及海灵格的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受苦和承受不幸是容易的,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在当下的痛苦中保持现状就是了。但是,脱离受苦的状态、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很难,因为你不仅需要勇于直视内心,更要负起责任来,把生命中的难题逐一解决掉。
二、爱得刚刚好
这世界上有70多亿人,身为个体的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擦肩而过,有的人却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最终与我们相爱。
相爱是件美好的事情,但仅仅只是相爱就够了吗?
作者认为爱得刚刚好,爱保持适度才是维持婚姻最重要的因素。
最好的亲密关系就是,对方原来是什么样子,就让他保持什么样子,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而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间重叠的这个时间段,感到开心就好了。
作者分享她的一件事,当时她和前男友等一帮朋友去大理,本来是在一个桌上吃饭,但前男友却跑去别桌和一群男人吸烟去了。
作者本身就不喜欢对方抽烟,当前男友回来时,她就很生气,当着很多人的面骂他,质问他为什么要抽烟?
当时前男友很不高兴,但并没有跟作者吵起来,而作者就心安理得地当这件事就过去了。
后来,当她想起这件事时,觉得欠前男友一个道歉,因为那是不正确的做法。
她意识到这是严重地侵犯爱人的界限,也意识到人生需要修行很多东西,从不知不觉修行到后知后觉,修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但很多时候,许多隐藏在深处或特别细微的问题我们看不见,只能把可以看到的先修掉。
亲密关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你的爱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你最不想看见自己的那个部分。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你在他身上看到的全部是美好的东西,他在你身上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可是渐渐地,当两个人熟悉以后,事情就往相反方向走了。
当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内在的那份爱,就不会不断地想通过亲密关系来治愈内在的伤痛,自然就不会给爱人绑上各种各样的枷锁,也会明白婚姻其实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很美好。
想起吐槽大王思文曾在《人物》采访中说过:“我经常跟程璐说的是,对于未来的孩子,我们要懂得灌输一个道理,不要理所当然地把婚姻当成神圣美好的事情,婚姻本该就是两人的利益共同体。夫妻间要一起战斗,一起维护家庭的最终目标,一起扶持走过每一段路程。并不是我对婚姻充满悲观,只是觉得我们过分地把婚姻渲染成美丽的童话就是一件不理性的事情。”
深以为然,既然我们是孤独的个体,那么爱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我的意识和思想,即便他们是我们的伴侣,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权利去改造他们,让他们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应该是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活成自己想要的真正有价值的样子,拥有这样的尊重与理解的婚姻,才是爱得刚刚好。
三、亲爱的孩子,快乐是我最想教给你的事
当我们从个体到婚姻,自然而然地就会有爱的结晶——属于我们的孩子。
许多父母都会有个错误意识,觉得孩子既然是我们的结晶,那就惯性地把他们当成我们的“附属品”,喜欢控制孩子的行为举动,时刻要求孩子达到我们所期待的目标。
文章中作者在演讲时,经常有父母满脸忧愁地问她: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才能让他从小不会遭受那么多的创伤呢?”
作者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把我们自己修炼好,孩子就没问题。只要不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投射板”,孩子多半就会有个快乐的童年。
而在给孩子安全感与自由这个观点上,我们做父母的常常把两样东西放在孩子身上:第一是恐惧。这个世界很不安全,我们害怕孩子出了什么事情,我们就活不下去了。
事实上,人算不如天算,如果我们成天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就会不断地想要去掌控身边的人、事、物,好让事情依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生。这样一来,不但自己过得很累,孩子也会很烦。
第二是匮乏。如果小时候,父母给的安全感不够的话,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对金钱也会有匮乏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坦言,她就是被这两种能量养大的,在其中迷失了很久。
或许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希望带给自己的小孩安全感和自由,一种全然接纳的爱。
最后,作者提到当我们内在有一个这样大的渴望时,常常会忽略对方的一些明显的缺点而冒然前进,甚至会为了自己的需要而美化对方,看不清楚对方真正的样子。为人父母,我们更该都懂得与孩子保持朋友关系,别带着过多的期望和牵缠。
其实,本书与作者过往的“故事化”写作决然不同,她写的是自己的人生,却映照出每位读者的内心世界。她直面过去的遭遇,直面过往的痛苦,最终把它们转化为内在的力量,告诉每一个人: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凭借自身的内在能量,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我们虽然都是孤独的个体,但当我们爱上自己时,终究会遇到一切值得期待的爱。谢谢大家的聆听。
作者简介:欢迎关注@钱大大0628 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