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物语-文峰塔
洛阳老城物语-文峰塔
【原创作品】文/摄影:孙成岗
沿老城东大街东行至尽头,右拐(向南)不远处有一座古塔,这就是文峰塔。
洛阳老城东大街
洛阳老城东大街旅社
与其它城市现存的文峰塔相比,洛阳文峰塔多少有些寒酸。一般来说,地宫、基座、塔身、塔刹是古塔的四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里目前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塔身,且高度不到30米。古代,它耸立在一片低矮的平房中也许还能算得上鹤立鸡群,但在见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眼里,它显得过于普通,普通得甚至都懒得去看它一眼。
就是这么一座不起眼的破落砖塔,其历史却非常悠久,在它身上寄托着古人期盼本地文化繁荣、多出人才的美好愿望。
原先塔内一层供有文昌,二层供有魁星。文昌是主管考试、命运和助佑读书人写文章的星宿,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仙,具有“点状元”的权限。这两位神仙在儒士学子的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自周朝以来,深受汉族民间的奉祀。因此,在古代这里是河洛大地读书人必拜的地方。
洛阳文峰塔最早建于宋代,明朝末年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清朝初年,在社会安定之后,立即得到重建。当时还有一座庙宇,庙前有一汪湖泊,湖水碧波荡漾,锦鳞游泳,水鸟翔集。据说旧时文人至此,常登临塔顶,纵目洛城丽景,趁兴吟诗抒怀,留下了“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篇,现在看来,古人也有些言过其实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北移,洛阳城的规模越来越小,解放前,仅剩4.5平方公里的面积。文峰塔也日益衰败,湖水干涸,庙宇消失,渐渐委身于一片低矮的民房之中。据文献记载,原先一层拱门两侧有一幅对联,上联为“楼上风云通北斗”,下联为“楹苑桃李接东壁”。我绕塔一周,希望能找到对联的痕迹,但怎么也看不到它的影子。出于保护古塔的考虑,塔门也已封闭多时。
现在,随着老城改造工程的推进,周边的老旧危房已经开始拆迁,但愿文峰塔能在这次改造中焕发古老的青春,重现旧时的盛景。
☆☆☆☆☆☆☆☆☆☆
照片摄于2014年3月18日
文字2016年9月16日成于河雒古镇榖水
【原创作品】文/摄影:孙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