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谁?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王朝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都相继走向衰落。经过激烈的争霸战争,先后有五个诸侯国取得霸主地位,史称“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究竟指哪些人,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具体如下:
一、《史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辞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郑庄公
三、《四子讲德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句践
四、《白虎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
五、《汉书注》: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六、《论语别裁》:齐桓公、晋文公、郑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七、《荀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通常用的是《史记》或《荀子》的版本。也就是认为“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句践或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其实,所谓“春秋五霸”,应该并非实指只有五位霸主,可以认为,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句践,这八个人将整个春秋时期串联了起来,见证了数百年的荣辱兴衰。
战国七雄
战国,最初是对当时具有征战能力的七个大国的称谓 。后来,史学家根据《史记》 , 将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这七 个大国分别是齐、魏、赵、韩 、秦、楚、燕 等 七个诸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各国都知道只有变法改革才能使国家强盛,才能在兼并战争中存活下来,因此,各国都先后开始从上而下的变法和改革。比较有名的变法分别为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等。
其中,商鞅应秦孝公邀请,辅助秦孝公变法图强。商鞅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战,使秦国强大起来,为后来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往期内容:
李龟年有何身份?杜甫在江南相遇后写了一首诗,是初中生必背古诗
百里奚:用五张羊皮赎回的治国人才
奥林匹克运动会和马拉松长跑都是怎样起源的?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而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中国四大名楼,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