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史料中的蒙骜,在白赵死后成为秦军的台柱子
散落在史料中的蒙骜,在白赵死后成为秦军的台柱子
名将蒙恬能够当上将军,参加攻齐之战,进而独自领军北攻匈奴,全凭祖父蒙骜打下的坚实基础。说起来,蒙骜与白起是同一时代的人。只是白起的光芒太过耀眼,且秦国又将星云集,蒙骜尽管位列上卿也没能有出战的机会。秦昭襄王离世,且秦国名将正处于断层的阶段,蒙骜才得到担任将军的机会,开启了十年的蒙骜时代。
已经很难知道蒙骜是什么时候从齐国来到秦国1,但能清晰地知道其受到秦昭襄王赏识,后来官至上卿。这期间,蒙骜阴了一把应侯范雎。事情起源于范雎的封地被韩国夺走。秦昭襄王便问范雎是否难过,范雎以名为东门吴的人为例说自己不难过。秦昭襄王对此很不信,便将此事说与蒙骜听,蒙骜主动请缨去找范雎弄明白此事。蒙骜一番真情告白后,使得范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然后便禀报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弄清范雎的真实想法后,再也不听范雎处理韩国事务的意见了。
应侯失韩之汝南。秦昭王谓应侯曰:“君亡国,其忧乎?”应侯曰:“臣不忧。”王曰:“何也?”曰:“梁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也,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臣奚忧焉?’臣亦尝为子,为子时不忧;今亡汝南,乃与即为梁余子同也。臣何为忧?”秦王以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围,食不甘味,卧不便席,今应侯亡地而言不忧,此其情也?”蒙傲曰:“臣请得其情。”蒙傲乃往见应侯,曰:“傲欲死。”应侯曰:“何谓也?”曰:“秦王师君,天下莫不闻,而况于秦国乎?今傲势得秦为王将,将兵,臣以韩之细也,显逆诛,夺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应侯拜蒙傲曰:“愿委之卿。”蒙傲以报于昭王。自是之后,应侯每言韩事者,秦王弗听也,以其为汝南虏也。
秦昭襄王死后,秦孝文王当了三天秦王就死了,随后秦庄襄王上台,而蒙骜当年就第一次成为将军。从秦庄襄王元年至秦始皇七年的时间里,蒙骜一次平定叛乱,五次出击攻打六国,成为秦军的领军人物。看看下面的数据,蒙骜攻城略地,有记载的城池数量有七十座城池,可谓战功赫赫。
庄襄王元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
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3
晋阳反,(秦始皇)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四年,拔畼有诡。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4
在秦国被列入《列传》的将军中,蒙骜夺取城池的数量能够列入前三,仅次于白起、多于魏冉(秦始皇统一战争时的不算在内)。蒙骜这样的战绩数据,在战国时代是非常顶尖的,比赵国名将廉颇要好看很多。蒙骜夺取的城池,不仅压缩了赵、魏、韩三国的生存空间,也成了进攻它们的跳板。
蒙骜很晚才能单独领军,只能说是时代带来的个人悲哀,谁让白起太强了,在军事上一人便威压一个时代;也幸好生命力顽强,又碰到了吕不韦当政及秦军名将匮乏的时机,只是没有跻身于战国四大名将之列。蒙骜不能列于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是有原因的。一方面,蒙骜惨败于信陵君魏无忌之手,被其率五国联军赶回函谷关,而秦军到魏无忌死前数年一直不敢出函谷关,这对蒙骜的名声打击太直接和惨痛了;另一方面,蒙骜虽然战绩出众,但相较于白起的横扫各国、廉颇的至弱破强燕、李牧的身死而赵国灭和王翦的一战灭楚国的特殊性,质量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尽管没有超一流的名声,但蒙骜仍然率领秦军持续不绝地打击赵、魏、韩三国,成为秦国在白起死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军事支柱,建立了卓越的个人功勋,奠定了蒙氏家族在秦国的崇高声望,还培养了儿子蒙武、孙子蒙恬和蒙毅这样优秀的家族继承人。
注释
1、《史记·秦本纪》:蒙骜之子蒙武在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为将,攻打齐国。这应也是能成为王翦副将的原因。
2、《战国策·秦策四》
3、《史记·秦本纪》
4、《史记·秦始皇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