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一句话,“看人看眼睛,听话听音”,后来我上学了,慢慢开始接触人体微表情所传达出来人们的不易被察觉的信息!原来我们的眼睛神态及周围部位的一举一动,可以传达出我们话语里没有表达出来的好多意思!眼神泄露了心灵的焦点,中世纪前,人们认为是眼睛发出的光使我们看见了物体。现在的认知科学家也用眼动仪测量注意力的改变,因为眼睛是"最不忠诚的家伙",哈哈,它随时随地地泄露着你内心深处的秘密!注意力到哪里,眼神就跟到哪里!况且,人具有解读眼神的天赋,从婴儿时期就显露出来。出生2-5天的婴儿就可以判断眼神是否注意着自己。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区分直视和游移的眼神。9-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看出眼神透漏出的较深层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在乎别人的眼神,对于直视我们的面孔总是印象更加深刻,而闭着眼睛或看着别处的脸则更容易被我们忘记。这种现象,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愈发明显!
因为父亲那句,“看人看眼睛,听话听音”,我也就慢慢养成这种习惯,少年时,最爱观察别人的眼神。
不大喜欢绝大多数成年人的眼神,尤其是中年人的。婴儿的眼神清澈直白,有些简直白得发蓝,蓝天白云下,净澈的两泉水一般!老人的眼里也有迟暮的天真与宽容。只有中年人的眼神,不管是焦灼还是平淡,内里总有着一种对生活的疲倦与淡漠,粗忽大一的底色里透着许多麻木。他们总有许多别人理解不了的忧心与匆忙,也难免体会不了幼童世界里碎小的快乐。在与人说话时,中年人的注视也是穿透力最差的。
这是我在那许多年里偏执的看法与想法。
村里有庙堂敬奉,我去到庙里,照例喜欢看神的眼神,却发现每每所见佛像神像皆是低眉垂目的,并不直视于人。于是翻书查阅,见有记载答,“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我一知半解,只是喜欢那样的眼神,单纯的喜欢!
考上初中一心往外走,害怕停顿在父母身边,害怕重复父辈们代代延续不变的生活,更害怕于小山村里所见的那些家长里短,琐碎不堪。那时的心,天蓝云白,只觉得人与生活皆应通透清澈,容不得一丝不纯粹、一丝将就。那时相信自己会与他们不同,会将心安放在自由清洁的地方,永不接受生命的无可奈何与无梦可做。
考上高中,接着考上大学,如愿离开,然后在自己的年岁里经历了一次生死轮回,这期间,一些观念破碎,一些观念重组,是一次次疼痛的领悟,是一次次疼痛的蜕变过程。
小时候看不懂父辈的眼神,现在想起,心有怅然。这世上的每一对父母,他们也都曾炽热天真,以梦为马,信仰长者眼里不可能的可能,试图跳脱传承的人生。他们也曾不懂长者眼里的粗糙厚重,深信自己将与之不同。时间偷走了那些漂浮绚丽的梦想,还回来又小又实的一些烟火情义,他们在磨砺里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对烟火的珍惜!时光像一条淌过便消逝的河流,他们不再轻易记起那些年少时清澈的水流,是因为前面有更宽广的河,要背起现世的温暖负担小心跋涉。
这些年,我学得最多的一件事,那就是心生敬畏。敬畏勇敢,也敬畏退让;敬畏清醒,也敬畏糊涂;敬畏棱角,也敬畏圆融。我想,心生敬畏,是生活教给我最大最实的真理。
今天,走在与家乡不同的土地上,走在熙熙攘攘的滚滚人群中,我的眼神是无数路人中平淡无奇的一朵,我生命的轨迹还在磨砺。而面对那些教我成长的时光,我所能做的,就是敬畏,就是缄默,收起年少的凛冽与计较,代之以与父辈们及其相似的细微倦怠与珍重。
只是,我不再敢直直端看路上那些不清透、不宁静的眼神。那些眼神背后都有太多细碎的时光与情感,太多的酸甜苦辣咸,那些生命里的疼痛、憎恨、温情、激烈、隐忍、不堪、光耀、激越,那些生命里种种的消融与执念,不是我能轻言承载的。那里有着一个人历练的生涯,更有着对生命由衷的感恩和怜悯。
我只能说,我敬畏所有被时光历练过的眼神!王菲的歌曲《人间》里有这样一段歌词,“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但愿你流下的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