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帝国红酒(法国波尓多红酒价格)
波多帝国红酒(法国波尓多红酒价格)
波多帝国红酒,一直是法国人心中的经典之作。这款酒的特点是口感丰富,单宁柔顺,余味悠长,回味无穷。在国内,也有不少人喜欢这款酒,因为价格格亲民,所以很多人都会购买。但是,你知道吗?这款酒其实是假酒,而且还是一款高仿的红酒。近日,江苏警方破获了一起生产销售假冒“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0名,涉案金额高达1000万元。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大航海时代4伍丁攻略?
伍丁为伊斯兰教徒,不能在旗舰上配置礼拜室,也不能在广场上分发交易品。但完成同行公会的委托时可以获得比其他主角更多的金钱,有时还可获得市场占有率。伍丁的剧情相对比较简单,而且除了东亚霸者之证的组合与二层装甲之外,其他剧情只要初始伙伴加上米哈易尔与谢尔就可以解决问题。通常剧情触发的一个必要条件为:相关势力未被消灭或威压。
印度洋(一):
出海后第一次进港,伍丁会对属下们说明自己出海的原因。
进入印度的港口,会收到米哈易尔,对方提示去埃及找谢尔。
所持金在20万以上,且索哥德拉与亚丁为独占港时,在除卡利亥特之外的印度洋港口会收到纳哥普尔的信,要求到卡利亥特商议事情。
应邀前往卡利亥特,纳哥普哥会要求结盟并让伍丁把索哥德拉与亚丁送给他,且要伍丁付款10万。伍丁同意了,但提出一个条件:纳哥普尔从即日起,第一天要给他1块钱,第二天翻倍,之后依此类推,持续一个月,对方亦同意。
16天后,纳哥普尔因付不起钱而破产。
纳哥普尔灭亡后,进入印度的港口,有人会提醒伍丁葡萄牙准备侵入印度洋。印度洋出现普雷依拉势力。
在普雷依拉势力出现1个月后,进入酒馆,老板会告诉伍丁有关普雷依拉的野心。
在普雷依拉势力出现后,如果伍丁与西鲁韦拉、埃斯皮诺沙、普雷依拉三家势力中任意一家处于交战状态,则进港时会出现葡萄牙国王通过阿博科鲁克命令所有葡萄牙商会进攻印度洋的剧情。进入酒馆时老板也会提醒。
印度洋势力值1000时,进入卡利亥特会得到寻找诗人的任务,接着先后到达马德拉斯与马斯利巴丹,最终在加尔各答酒馆遇到了诗人。对方出了几个选项:1、即使如此,风的感受;2、母亲曾唱过歌,涌不上心头;3、无法释怀的悔恨,侵蚀着我的心。
选择1要去巴斯拉,选择2要去喀拉蚩,选择3要去马德拉斯,目的地都是当地的旅馆。这里以3为例,到达马德拉斯旅馆后老板娘会送出“穆嘎儿帝国地图”。
进入卡利亥特遗迹,得到“贵霜朝的大盘”。在码头,伍丁认为要找齐霸者之证必须走出印度洋。
如果游戏已经开始5年以上,且印度洋势力值1000时,进入巴斯拉船厂会接到改造船只的任务。当曼努埃尔、铁礼列、杰拿斯三人中任意一位与查理在主舰队时,可以完成该任务,之后便可以加装二层装甲了。
非洲、印度洋、东南亚三个海域的势力值皆在1900以上时,阿芝莎将随机出现。
非洲
第一次进入非洲除索法拉外的港口码头,有人会告诉你埃斯皮诺沙请你去索法拉。
应邀前往索法拉,埃斯皮诺沙想和伍丁结盟,但他无视穆斯林的禁条,强迫伍丁饮酒,双方不欢而散。
非洲势力值1000时,进入除圣乔治外的非洲港口码头,有人会告诉你圣乔治同业公会有请。进入圣乔治同业公会,对方要求伍丁寻找遗失的面具,伍丁决定先在当地打听消息。
进入圣乔治广场,会有一个青年与伍丁比口才,并出现若干选项,输赢都无所谓,当地人会告诉伍丁面具可能被运到欧洲。去到地中海塞尔维亚交易所,伍丁问及面具问题时被赶了出来,在码头得知需要用暗语。再次进入交易所使用暗语,老板让伍丁在旅馆等。进入旅馆,老板将东西送来,以5000块买下。
将面具送回圣乔治同业公会,公会送出“撒哈拉沙漠地图”,出公会时那个与伍丁比口才的青年送出“巴班吉达的佩剑”。
进入圣乔治遗迹,得到“神秘的石版上半部”。遗迹中的祭司看到伍丁的“莫阿丁的天文观测仪”,指出他是王族的后代。
持有“神秘的石版上半部”,进入过索法拉遗迹,且非洲势力值2000时,进入除索法拉外的非洲港口码头有人会提示,霸者之证在非洲的某个遗迹里。之后进入索法拉遗迹解开谜题后即得到“神秘的石版下半部”。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贝利安德罗的石地图”,按着它找到“羊头狮身像”。
东南亚:
东南亚势力值1000时,进入除麻六甲外的港口码头,有人会提示麻六甲的遗迹可能有霸者之证的线索。进入麻六甲酒馆,老板提示说,只有今天在广场上举行祭祀的村民们知道遗迹怎么去。进入麻六甲广场,头领要求伍丁猜谜并出现选项:1、兔子;2、麻雀、3、青蛙。
正确答案是3,答对后头领送出“去古代寺院的地图”。如果选择1或者2,则会因猜错而要运回钻石、蓝宝石、祖母绿各一舱才能得到地图。
进入麻六甲遗迹,得到“装有乳液的壶”。
进入过吉阿丁遗迹,且东南亚势力值2000时,进入除吉阿丁外的东南亚港口酒馆,有人会让伍丁去吉阿丁遗迹看看。进入吉阿丁遗迹并破解谜题,即得到“古代王国钱币”。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毕阿斯的货币地图”,按着它找到“琼恰克的金冠”。
进入马尼拉、文莱、马纳多三个港口中任意一个的码头,有人会提醒这一带是海盗佐伯的地盘,佐伯舰队产生。之后只要遇到佐伯舰队就会开战,战胜后得到“金铜的布钱”。
东亚
第一次进入东亚的中国港口时,会遇到两个和尚在争论,并出现选项:1、风在动;2、旗在动;3、都不是。无论选择哪个最后都会变成第3个答案,然后一个老和尚过来告诉你一句口诀,并送出“去王陵的地图”。
进入京城的遗迹,解开谜题后即得到“竹艺品的组合说明图”。
进入过杭州遗迹且持有“金铜的布钱”,则在东亚势力值2000时在除泉州外的东亚港口码头有人会通知你泉州有人找。进入泉州后,一位老人让伍丁去杭州的遗迹看看。
进入杭州的遗迹并解开谜题,即得到“唐代的竹艺品”。
组合以上两件证物有五种方法:
1、乙凤在主舰队时,在码头由她组合;
2、华梅与杨希恩在主舰队时,在码头由他们组合;
3、杰拿斯在主舰队时,在酒馆由他组合;
4、尤里安在主舰队时,在旅馆由他组合;
5、查理在主舰队时,在旅馆由他组合。
组合后即得到“科以伦的竹地图”,按着它找到“殷代方形鼎”。
消灭或威压来岛,且东亚势力第一时,进入京城后华梅与杨希恩加入。
新大陆:
第一次进入新大陆港口时,伍丁会感叹一下,当地人告诉他小心不要卷入埃斯康特与玛尔德纳德的争斗。
第一次遇到埃斯康特第一舰队时,会触发战斗(只是一场战斗,但不会和埃斯康特成为敌对势力),战斗结束后进入波多韦罗见到蒂雅并与她结盟,昆廷韦拉斯产生。
消灭埃斯康特与玛尔德纳德,进入波多韦罗会触发祭祀剧情,蒂雅提示去马丘比丘看看。进入波多韦罗遗迹后解开谜题即得到“典礼用的小刀”。
如果在解救蒂雅前就消灭了埃斯康特,那么一样可以在消灭玛尔德纳德之后去波多韦罗触发祭祀剧情,只是没有了结盟的情节。
新大陆势力值1000时,入港时有人会提示委拉克路斯有人找。进入委拉克路斯酒馆,一位老人让伍丁去波多韦罗。进入波多韦罗酒馆,第二位老人出了几个选项让伍丁选择,然后让他去圣约翰。进入圣约翰酒馆,第三位老人也出了几个选项,然后叫伍丁回委拉克路斯。以上几个选项怎么选都没关系,回委拉克路斯酒馆复命后,再去波多韦罗酒馆就可以拿到“阿斯帝加王国彩绘地图”。
进入委拉克路斯的遗迹,得到“太阳图纹的刀鞘”。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比塔科史的刀刃地图”,按着它找到“契慕的斧头”。
北海:
北海势力值1000时,进入汉堡广场有人会提示同业公会有任务。进入汉堡同业公会,对方让你送信(棋谱)去阿姆斯特丹同业公会,接着又先后到达了斯德哥尔摩和伦敦的同业公会,最终回到汉堡同业公会时,老板会送出“去环状石柱遗迹的地图”。
进入伦敦的遗迹,得到“老旧的羊皮纸”。
进入过斯德哥尔摩遗迹,且北海势力值2000时,有人提示斯德哥尔摩的神父找。去到那里的遗迹,发生剧情,提示要去汉堡的遗迹。
进入汉堡的遗迹并解开谜题,得到“红色的染料”。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泰勒斯的纸地图”,按着它找到“哈尔舒塔的供品车”。
地中海:
第一次进入里斯本码头时,会发生伍丁的三个老婆与爱斯法妮雅喝茶的剧情。
收到米哈易尔后,进入亚力山卓酒馆,有人说谢尔在当地的遗迹里。进入遗迹遇到谢尔,他会提出一个谜题,不管解决与否他都会加入,同时得到“画有图案的布”。
如果已经在圣乔治遗迹得到了有关身世的信息,则在进入亚力山卓遗迹时会得到另外一段信息。走出遗迹后海雷丁出现,他听说了伍丁的背景后决定结盟对抗巴夏。
与海雷丁结盟后,第一次遇到巴夏第一舰队时会自动开战,海雷丁会来帮忙。战胜后即得到“黄铜制的煤油灯”。如果失败或撤退,又或者没有触发与海雷丁的结盟剧情,也可以在消灭或威压巴夏后得到该物。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库雷欧布罗的布地图”,按着它找到“阿葛曼侬的面具”。
在亚力山卓遗迹得到身世信息后,可以在贝鲁特遗迹得到关于伍丁身世的完整版本。
印度洋(二):
谢尔在主舰队时进入巴斯拉遗迹(地图在索法拉买),发现一个庭院,得到情报应该去卡利亥特。到达卡利亥特遗迹获知秘密后返回巴斯拉遗迹,解开谜题后即得到“不枯萎的莲叶”。
在码头组合两者,即得到“梭伦的叶地图”,按着它找到“萨尔贡的头像”。
找齐七个霸者之证后,就可以回巴斯拉看结局了。
二、据说日本人不敢考古,因为考古会暴露其祖先是中国人徐福的,这是真的吗?
优质答案1:
日本不敢考古,没有这么一回事,岛国人对考古的兴趣还是蛮高的。只不过,他们的考古因为藤村新一“伪考古”而国际名声欠佳,这位老兄将事先准备好的石器埋入考古现场,屡次创造惊人的考古发现。
如此恬不知耻地伪造历史,藤村新一秒变日本“网红”,整整霸占日本考古头条二三十年。他1次又1次打破自己的考古年代记录,将日本的旧石器文明大步推进,被誉为日本的“石器之神”。
然而,他的“上帝之手”最终失手,2000年被日本记者拍下将石器埋进土里的画面,事情败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尽管名声不好,日本的考古人士还是不缺胆量的,他们最想挖掘的居然是天皇陵?
日本的天皇家族,以“万世一系”闻名全球,他们身上笼罩着很多谜。其中,历代天皇的陵墓,就是考古界特别感兴趣的谜。但是,日本考古人员屡次提出挖掘天皇陵,都遭到明确拒绝。
日本以天皇陵为中心的陵墓多达896座,是宫内厅管辖下的考古禁地,谁也别想在陵墓上挖一抔土。宫内廷自然有自己的说辞:不可以打搅已故天皇灵魂的安息。
对此,国外的媒体曾经有过相关报道,比如英国《泰晤士报》、新加坡《联合晚报》等,它们都透露出关于天皇陵的秘密。其中,最重要的秘密是天皇家族很可能来自中国或者朝鲜,证据就在天皇陵。
大家都盯着天皇陵,结果搞得宫内厅紧张兮兮,不仅用行政命令禁止考古挖掘天皇陵,还认为扩大不能挖掘的“陵墓参考地”。
比如奈良县的箸墓古坟,早先被认为是倭迹日百袭姬(著名的神女)的墓地,现在被认为是卑弥呼(弥生时代邪马台国女王)的墓地,宫内厅一出手就将这块墓地划入“陵墓参考地”,不给考古人员调查的机会。
总之,宫内厅是想法设法阻止考古人员靠近天皇陵,以及其他跟天皇起源有关的古墓。而这样做的墓地,日本考古专家们都很清楚,可能早期的日本天皇就是中国人或者朝鲜人。
《史记》里秦始皇命令徐福去蓬莱山寻找“不死药”,结果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一去不复返,这个故事很早就流传到日本。
很多人都相信徐福到达日本,依靠逆天的先进技术,征服落后的当地土著,从而在当地定居下来。不管怎么说,至今的日本还有很多关于徐福的传说以及所谓的遗迹。
更有甚者说,日本的第1代神武天皇就是徐福,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优质答案2:
日本考古学发端时间和我国差不多。我国现代考古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系统性挖掘是李济先生主持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后他又主持挖掘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遗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
而日本近代的考古发端于1877年,其标志是美国学者摩尔斯对位于东京都南部的大森贝丘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也是同年,诞生了日本第一部考古学著作,也就是日本文部省组织编篡的《百科全书•古物学卷》,实际上是一本译著。
两年后,日本人开始了独立的考古挖掘,首先是发掘了茨城县陆平贝丘遗址。1884年,日本人类学会成立,1886年,《人类学会杂志》出刊。同年,在东京都弥生町遗址发现了陶器,“弥生时代”、“弥生文化”、“弥生陶器”由此得名。1886年,枥木县足利古坟被发掘。
这些发现奠定了日本考古学的基础。众所周知,要考察文字诞生之前的人类活动和历史,只能靠考古发现,当然命名也是如此,现在众所周知的日本历史分期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都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当时人类活动和文化的典型标志命名的,当然其中有所争议,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弥生时代只是假说,也有人认为绳文时代只是地方性的文化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既然是中华文化圈中的国家,一个无法回避的研究课题就是历史上的中日交流,事实上,最早的也是最为看重的文化财中,就包括有中国“出口”日本的器物,比如“汉委(倭)奴国王”金印、最早的佛经手抄本等等。
日本人还很喜欢参与中国的考古发掘,比如前几年出版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的作者宫本一夫,就参与过多次中国的考古研究项目,他自己在采访中说:“我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参与过考古挖掘,(足迹)遍布内蒙古、四川、山东、湖北、江苏、新疆、辽宁等地。1995年,我在长江流域的三峡大坝附近考古研究。”他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水田农耕起源地及解明初期青铜器。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讲谈社那一本他自己的序言。
至于日本人是不是不敢进行考古,这个问题完全与研究兴趣有关。比如如果判定一个遗址可能出土对现在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识不利的证据,也许会怯于挖掘,但如果有那个自信,迫切需要寻找祖上曾经阔过的证据,又有机构、经费、人员支持,那没有理由不挖掘。日本的情况属于后者。
除了前面提到的人类学会之外,博物馆、文化财研究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都道府县及市属研究机构并不少。知名的有东大,大阪,北海道,筑波,庆应,三重,熊本,立命馆,明治等大学的史前史研究所,奈良县僵原市的僵原考古研究所等由知名考古学者创建的研究所,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和奈良国立博物馆等博物馆等等,这是机构。
人员方面,有考古学专业的大学,一般都会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有的还有助教1人,日本的大学设立考古学教专业的共有50多所,另有100多所大学开设了考古学通论课程,有不少大学聘请客座教授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这部分教师力量,加上其他机构的考古工作人员,日本从事考古调查、发掘及其行政管理的正式人员近7000人。这是人员。
日本自六十年代经济腾飞开始,对学术项目的立项、审批也随之井喷。自60年代后半起,由于各地大规模基本建设项目的纷纷上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激增。在1962年,全日本考古发掘申请项目仅443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发掘277项,仅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六十。1975年达到2825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发掘为2694件,占申请总数的约百分之九十五。
到目前为止,日本考古学学术立项依然保持了每年大约300个项目的规模。这是经费支持。2012年至2015年间,中国主动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803项,按每年六百个计算,大约是日本的两倍,当然从历史遗迹的丰富程度和历史资源的丰厚程度来看,日本的考古项目立项能到中国的一半,当然不能说他们不敢挖掘。日本人是非常热衷于找寻自己文化独立发展和影响到周边国家的证据的。
至于是不是徐福的后代,稍微算一下时间也知道不可能,都不需要提出什么分子人类学的证据。徐福出生于约公元前3世纪,最后一次出海是公元前210年。而日本列岛最早有人类活动迹象可以追溯到玉木冰期(大约1.8万年前),徐福再厉害,时空旅行总是不会的吧。
和其他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的人种演进一样,日本的人种也并不单一,基因检测发现,有一个独特的基因片段“D2”,在东亚只存在于日本,与之同源的是印度的土著安达曼人,这支土著则来自小冰期的澳大利亚。这个人种的最大特性是,身材矮小皮肤偏黑,眉弓较为突出,也就是俗称的“矮黑人”。矮黑人比黄种人和白种人都更早的走出非洲大陆,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由于冰期以及竞争因素,逐渐的边缘化,亚欧大陆逐渐变成黄种白种的天下。
所以实际上日本人种的最早祖先应该是在日本还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之前登陆日本的某支安达曼土著,其到达日本列岛的时间可能非常之早,当然这也是假说,需要更多考古和分子人类学证据,但毫无疑问,现代日本人种的祖先肯定曾经联系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因为日韩在O2b基因有很大交叉,相反中日O3的基因交叉并不大,说明两者并非同源,人种传播方向、最初族群都不相同。
当然,的确有大陆人登陆过日本,将自己的血统播撒在了这片土地上,那就是扶余人。在公元前21世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建立了一个大型部落联盟“肃慎”,还征服了吉林一带叫做“惠漠(濊貊)”的民族。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肃慎被匈奴逐步逼上绝路,惠漠的“扶余”部落崛起,统一本族民众,建立了“扶余”国,定都“扶余城”。
公元前1世纪,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而日本经过古坟时代的洗礼,开始与朝鲜和中国广泛交往,之后也接受了一匹败于新罗国之手的高句丽扶余贵族,所以日语中体现了部分阿尔泰语系的扶余语的特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韩国和日本,你更讨厌哪个?
优质答案1:
古代日本师从中国,大量学习中国文化,快速进入封建社会,抛开历史问题,中国的近代化也大量学习了日本的经验,比如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汉语从日语引进的词汇达到三千多个,中国近代化的领袖也大量留学日本,甚至包括改革开放的原始资金也很大部分来自日本,并非吹捧日本,中日是世仇不假,可日本也是中国的学生和老师,关键是日本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对古代中国文化一直是很羡慕和尊崇的,总的来是,是个可恨但令人尊敬的对手,至于泡菜国嘛,学中国文化,经济发展也是乘中国东风,最后各种倒打一耙,小人一个,自古以来也是在中日夹缝中求生棒子!无比自卑又无比自大!宇宙第一,我只能呵呵了!
优质答案2:
无所谓讨厌,反正谁也不喜欢,日本当年征伐四方,称雄一时,还可自娱一下,自从被美国爹净身后,苦练葵花宝典,终有所成,美国不死,永无雄起之日。韩国如果正视一下历史,除了贡献美女也没什么可自傲的,不依附大国就被大国征伐,瞪眼看一圈,朝鲜都不一定能打过。
优质答案3:
个人更反感韩国
四、不丹算是一个主权国家吗?为什么?
优质答案1:
不丹名义上是个主权国家,但是由于印度的侍强欺凌,把不丹的外交国防以及国内经济和其他事务都操控在手中,实际上变成了印度的附庸国。并且几次企图把不丹吞并,变成自己的一个邦,遭到了不丹人民的强烈反抗和国际社会的谴责。所以不丹是印度一个傀儡国家。
优质答案2:
是的,主权国家
虽然受制于印度,但还是努力得到了比锡金更重要的东西,国际社会也是承认的
说来锡金是最可惜的,不该放弃
优质答案3:
百度一把就知道了。不丹的很多决定受印度影响比较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五、印度有可能解体变成小邦国吗?
优质答案1:
印度是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中发展最快的,也是未来可能给中国带来麻烦的最大国家。印度目前人口是13.39亿,将在很快的时间内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国际中自我定位等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位后起之秀极有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一、印度制度存在的可能。
印度与中国是不一样的,假如有人问中国有可能解体变成小邦国?回答是不可能的,中国不可能解体,也不会解体。但是印度确实有这个可能。印度全称是:印度共和国。印度宪法在1950年1月26日生效,宪法中规定了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也就是说和美国是一样的。各个省有自己很大的权力,只是把一部分权力让给了联邦共同体。省与中央之间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分别分管不同的方向,各有各的权力。
历史上分裂过的最大的联邦制国家是苏联。现在的印度成立并不是自己历史由来已久或者没有中断的传承以前的国土,而是在英国的操作下实现的“独立”。独立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印度有很多地方在历史上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有些地方是同一个国家但是在“独立”的过程中丢失了。
二、印度的历史存在着可能。
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印度国内有英国划定的13个省,还有700多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国。这些土邦国之间关系并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战争。其实早在没有有殖民统治之前,印度国内还是一片混乱,经常发生各个地区之间的战争。
印度不同地区的信仰是不一样的,虽然主要是信仰印度教,但是有些地方比如靠近巴基斯坦的地区信仰伊斯兰教,有些靠近缅甸的地方信仰佛教。宗教问题是引发一个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不同信仰的地区之间极有可能爆发冲突,从而使这些地区脱离联邦加入其他国家或独立出去。
印度历史上基本上没出现过长久的大一统时期,也没有像中国一样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这一点上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自从秦始皇建立秦朝以来,我国一直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虽然改朝换代经常发生,但是无论是哪个朝代制度和治国思路都是一样的,类似于“换汤不换药”。
三、文化的差异存在着可能。
印度虽然是文明古国,但是文明并没有延续下来。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文化传承从来没有断过,但是印度不一样,印度基本上换一次朝代就换一种文化,甚至连人都换了。也就是说现在在印度生存的很多人并不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后代。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占人口总数的50%都不到,各个民族之间甚至是世仇,也就是说印度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甚至价值观方面都达不到统一。
不要小看文化的力量,中国与世界上所有国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化。现代以西方为主的很多国家都是“契约型国家”,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是“文化型国家”。把中国人维系在一起的不是宗教或者契约等,而是文化认同感,英国一个学者在这方面有很深刻的见解。
以前的时候外国人总是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思想情结为什么那么严重,为什么中国能在多次改朝换代中依旧保持民族向心力。因为“契约型国家”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当一旦利益消失不见或者对自己不利时就会反对契约甚至破坏契约本身,如“英国脱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存在着一定的可能,因为联邦制靠的是“契约精神”,但是印度国内情况错综复杂,各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宗教之间问题繁多。正如狂人言: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契约也是用来撕毁的。一切皆有可能。
,
优质答案2:
这个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起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
作为我国最不安分的邻国,印度一直在以各种方式猛刷存在感,即使在印巴冲突中出尽洋相也在所不惜。
从1947年建国以来,以英国殖民者自居的印度,在南亚次大陆横冲直撞,周边邻国几乎无一例外都深受其害。
但因为没有经历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几乎是强行拼凑起来的印度,国内社会暴露的问题几乎和建国以来取得的成就一样多,很多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印度国内此起彼伏的反抗势力,种姓制度带来的印度社会阶级分化,以及永不停歇的宗教冲突等。
于是很多人认为,印度国土会在某一天四分五裂,重新回到小邦国林立的状态。
不过这注定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因为今天印度国内的分裂力量异常强大,但维持印度国土统一的因素更能站得住脚。
静夜史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可保印度国土无虞:
1、社会结构空前稳定
一般而言,主体民族所占总人口比例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的稳定程度,比如南斯拉夫因为铁托对主体民族塞尔维亚族的打压,最终导致南斯拉夫解体的悲惨结局。
今天的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占总人口比例不到50%,似乎注定了印度会在不久后的将来轰然解体。
但印度和其他以民族划分人口的方式不同,印度划分人口的主要标准是宗教,不管是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还是第二大民族锡克族,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印度教的忠实教徒。
因为1947年的印巴分治,超过800万的穆斯林从印度迁往东西巴基斯坦,同样也有900多万的印度教徒从东西巴基斯坦迁到印度境内。分治虽然使印度相比于英属印度大大缩水,但却使印度境内印度教徒的比例更高。
而因为占到印度绝大多数人口的印度教的存在,使种姓制度得以长盛不衰。
这个由雅利安人带来的统治体系,经过3000多年的演进,终于在英属印度时代登峰造极。印度独立后,虽立法废除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早已遍布印度的各个角落,渗入每个印度人的血液中。
今天的印度,身居高位的依然是婆罗门和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作为底层民众,不得不从事低贱职业,为高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服务。
而在首陀罗之下,是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数量更为庞大的贱民阶层。这些人不被种性制度接纳,却被种姓制度牢牢禁锢着,很多贱民甚至连名字都不能有。
但可悲的是,这些数量庞大的贱民从来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识,他们摆脱被压迫地位的手段,只是寄希望于轮回或者改信其他宗教如佛教。很明显,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不能带来任何改变,但却让印度的阶级金字塔空前稳定。
2、国家机器相对强大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都至少有两种职能,一是抵御外敌入侵,二是维持国内社会的稳定。
在这一点上,印度领导人的认识是明确的。今天的印度总兵力约132.5万人,陆军112.9万人,海军6.27万人,空军12.7万人。其中还有准军事部队143.5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自然需要高昂的军费预算,2018年印度军费预算为507亿美元,仅次于美俄中三国,位列世界第四。
作为英属印度的最大继承者,印度在英国殖民者离开之后,继承了英国的大量武器装备外,还继承了英国军队的各项制度和荣誉,比如印度享誉世界的摩托车表演。
因为自诩为英国殖民者继承人,印度将英国殖民者的所谓荣誉戴在自己头上,比如侵略东方大国的光荣战绩。
军队作为印度国家机器的强大保证,一直是印度历届领导人极端重视的部分。
因为英国殖民者超过200年的殖民统治,虽然将邦国林立的南亚次大陆整合成一个完整整体,并在印度修建了超过6万公里的铁路系统,但也使印度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作风,这使得印度自独立以来的70多年时间里,从未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工体系。
今天的印度,奉行“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军事理念,军队成为各国武器的展览馆,战舰故障还需拖回卖方国修理,各部队武器没有制式标准,相互之间不能通用。
但即便如此,世界大国尤其是美俄两国,为拉拢印度成为遏制北方大国的重要棋子,对印度的军工采购几乎有求必应,这使得印度在没有完整军工体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水平。
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对付世界大国不足,但对付周边小国和国内反抗势力则绰绰有余。有相对强大的印度军队镇场,印度从内部分裂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3、国际环境有益无害
相比于北方大国自建国以来披荆斩棘的艰难遭遇,印度的国际环境实在是好得过了头。
62年战争作为印度不自量力的一次尝试,让印度认清了自己的外强中干,但印度却在这次战争中至少获得了三项收益:
一是保住并坐实了对西藏南部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的占领;
二是增强了印度的凝聚力,因为空前的惨败,整个印度人心惶惶,民族意识得以觉醒,印度国民凝聚力客观上得到了增强;
三是获得了美苏两国的同情,在苏联一如既往支持印度的基础上,美国随后也抛弃了传统盟友巴基斯坦,印度成为两大超级大国的宠儿。
因为此时北方大国与美苏两国的关系都剑拔弩张,因此印度成为遏制北方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美苏两国对援助印度都异常慷慨,印度的武器装备水平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印度对北方大国的牵制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发挥,所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印度“毫无保留”的友好一直在持续着。
在得到美苏两国的支持后,印度东山再起,除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控制不丹,而美苏为主导的国际社会对此视而不见。
而除战败可增强印度的凝聚力,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上咄咄逼人的扩张,也给印度带来了空前的自信心,印度开始朝着大国道路不断迈进。
不过虽然领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七,但印度距离世界大国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下,印度是否分裂,取决的国际因素要远远大于国内因素。
也就是说,印度是否回到邦国林立的状态,更多的取决于美俄这样的世界大国的态度。而很明显,印度目前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印度作为统一国家的形态,不会发生改变。
对我们而言,印度是和俄国不分伯仲的角色,未来必将也是我国复兴的重大障碍之一。而62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今天我们在励精图治的同时,更要做好枕戈待旦的充分准备。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