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是何来头
道衍和尚是何来头
了解永乐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永乐皇帝身边有一个大师——道衍和尚。此人是朱棣夺权的大功臣。
道衍和尚究竟是什么来路,有何神奇本领,竟能助一个不得宠的皇子亲王登上帝位?的确,道衍还真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
道衍,幼名姚天僖,俗名姚广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是苏州的金牌医师,家境富裕。所以他从小就衣食无忧,天天研修儒家经典,舞文弄墨。
然而,姚天僖自小似乎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就在他十四岁的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迎面走来一群人拥着大和尚走过去,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小天僖瞬间被震撼了,心想:“天啊,当和尚还真是好啊,比当官还气派!”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优裕的少爷生活,出家了,法号道衍。
既然出家当了和尚,就静心修佛,宣讲佛经,六根清净才对,然而当了和尚的道衍依然没有一颗安分的心,不愿只做个甘心佛门清修的和尚,本为佛家中人的他,居然拜了个道士为师。他的道士师父叫席应真,也是个不务正业的人,道家那么多的经典他不去解读,反而对阴阳术数颇有心得。一个老道,一个和尚,两个人天天对着算筹,看着天象,研究得不亦乐乎。
阴阳术数,算起来是一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学问,它包括的门类有很多,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占卜,几乎无所不包。能把这门学问研究透了,这个人也就算是个奇才了。
阴阳术数虽有大用处,可是科举不考这些,道衍把阴阳术数学了个精通,无奈派不上什么大用场,又不能靠这些学问去参加考试,也不能拿着辛苦的学习成果去给人看风水,选阴宅。满肚子学问、满脑子王图霸业的道衍一度沦落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田地。
为了排解忧愁,道衍和尚决定出门走走,当他走到嵩山时,一个相者拦住了他,给他算了一卦。这个人名叫袁珙,他拉住道衍,也没有什么“你最近有血光之灾”或是“红光满面,将有好事临门”之类的套语,《明史》中说,他上来就惊叹:“怎么是这么个奇异的和尚!”就是这么句话让道衍停下了脚步,等待着他的下文。
袁珙接着说:“你长了一双三角眼,好像生病的老虎,你这个人一定爱好杀戮,是个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刘秉忠是什么人?也是个不寻常的和尚,当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就是这个刘秉忠在身旁出谋划策,才能建立不朽的功勋。而这个刘秉忠,同样精通天文地理,易经历律,也是个混合型人才。
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平常人身上,平白无故被人拉住,然后劈头盖脸说你长相奇怪,喜欢杀人,还和不安分的和尚属于同一种人,恐怕早就和算命的拼命了。可道衍的反应很耐人寻味,听了袁珙的话后,他没有生气发火,没有上前拼命,而是哈哈大笑,喜不自胜,心中积郁的阴霾一扫而空。
刘秉忠可是道衍佩服的少数人之一,袁珙说他像自己的偶像,他怎能不高兴、大喜!由此可见,道衍和尚并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出家人,他心有宏志,也想做一个像刘秉忠那样能够成就一番伟业的人。
有一年,朱元璋举行了一次考试,命令天下学有所成的僧人都来参加,道衍也去了。可是结果却令他很不满意,因为考试结束后,成绩优异的人却并没有授官,而是赏了件衣服就打发回去了。
回去的路上,道衍经过北固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怀古的诗篇: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北固山,三国故地。辛弃疾的一首《永遇乐》,道尽了多少怀才不遇人的苦衷。道衍做这首《京口览古》自然也有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同行人听到了道衍的吟唱,惊讶地说:“这哪是你一个参佛的人应该说的话?”道衍听了只是笑笑,没有分辩。
道衍就是这样一个和尚,不甘心一生碌碌无为,只能和青灯古佛相伴终生,在他看来,就算得道又怎样,不过是尘世之外那虚无缥缈的一缕青烟。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抱负得偿,是覆雨翻云的强大手腕。他并不贪财,也不好色,高官厚禄于他真的是过眼烟云。他唯一期盼的,就是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力量,证明自己是这个世界不能缺少的力量。
所以,他放弃了诗词歌赋,放弃了《大学》、《中庸》,选择了一条常人不加理睬的歧路。阴阳术数,经世致用,唯有蹚入尘世这潭浑水,才能彻底搅动一番,令天地变色。
然而,从14岁当了和尚,一直到48岁,三十多年的时间,天下大变,改朝换代,无数英雄纵横天下,可是道衍却只能跟着道士学学阴阳术数,始终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道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他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可以给他这样机会的人。
终于,他等来了生命中给他机会的人——燕王朱棣。
官房中,和道衍一样在等待的和尚还有九位,他们都在担心,究竟会被哪个王爷挑中,今后又将去往何方。
而道衍丝毫没有焦虑的神情,他好像已经成竹在胸,因为,他已知道自己会和谁一同离开。不一会儿,大殿外响起脚步声,所有人都伸长脖子朝外张望。道衍端坐在椅子上,感觉到心脏也跳得猛烈。
当燕王朱棣和兄弟们一起走进来时,看到的是一群笑容可掬的出家人。父亲这次的行为让他很不理解,带个和尚回封地,能有多大用处?这时,一个面容沉静的和尚也不打招呼,冲着朱棣小声说:“王爷,请允许我跟随您,我会有大礼送与您。”
朱棣闻言,虽然吃惊,但并未放在心上,只是点头笑了笑,算是答应了道衍的请求。道衍一看,就知道朱棣不相信自己,便拉着朱棣走到角落里,低声说道:“王爷,本僧将送你一顶白帽子戴戴。”
朱棣听到这话,立刻震惊当场,也顾不上失礼了,伸手就去捂道衍的嘴,然后扫描了一圈四周,看是否有人注意到他们这边。
白帽子,朱棣当然不会理解为姚广孝真要给他一顶办丧事的孝帽,能让王爷戴孝帽的,只有皇上驾崩,道衍不可能笨到诅咒当今圣上。这白帽子,另有含义。朱棣为燕王,这王字上面加个白,不就是皇上的皇么?不得不佩服汉字的博大精深,简单的叠加,就是完全不同的含义。生为皇帝的儿子,有哪个是不想当皇帝的?那种天下唯我独尊、一言九鼎的快感,使所有人趋之若鹜。朱棣当然也有征服天下的雄心,但是,想归想,在皇帝活着时,身为皇子却半个字也不能说出口。况且,此时,他温文尔雅、深得民心的太子哥哥还好端端地坐在寝宫里,身为皇帝第四子的朱棣怎么可能有机会?
听了道衍的惊天骇语,朱棣心惊之后,也细细地打量了一番眼前的这个和尚,此人虽然貌不惊人,但细看则有一副奇异之相,这一点倒和看相的袁珙英雄所见略同。
道衍在朱棣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后,扯唇一笑,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和朱棣牢牢拴在一起,从此以后,要么踏上那条不归路,走向最后的胜利;要么老死在燕王府,郁郁不得志。
姚广孝相信,燕王绝非池中之物,是不会让后一种情况发生的。而他,也相信自己不会看错人。
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和尚跟随朱棣到了北京,任庆寿寺住持。接下来的十六年,他除了吃斋念佛以外,每天就干一件事,拾掇朱棣造反,把建文帝赶下皇位。当然,最后,他成功了。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眼光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