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蕴含的大智慧
一双筷子蕴含的大智慧
筷子是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者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普通筷子的长度大约是22~24厘米左右,可由竹,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形状一头方,一头圆,用筷子的时间现在无法准确确定,但是至少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汉代时称为箸,正式的叫筷子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江南水乡的船家忌讳箸这个音,因为那意味着渔船遇到了风浪,所以反其道而用之将箸换做筷,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是姜子牙受到神鸟启发而发明的,另一种说法是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的用玉簪做的筷子,还有一个说法是大禹治水时为了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熟食而发明的筷子。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我觉得最靠谱的是大禹的那个,相传大禹在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在野外进餐,由于时间紧迫,等饭菜刚烧好就要吃,然后着急赶路,但是滚烫的沸水无法下手,就折断树枝,来夹饭食吃,这就是筷子最初的雏形。虽说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因为熟食烫手,筷子应运而生,这似乎符合人类的生活发展规律。
即使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主要的作物是适应性很强的谷子,这种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去除,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先将谷子捣碎煮粥食用,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且节约粮食,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比较费事了,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的会妨碍粥的流动,而不容易把粥喝进嘴里,这时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而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或者煮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而印度人主要的食物是稻米比较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进食。而我们的祖先日常的食物都是粥,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者树叶以及粥一起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最初的形式了。
而且中国的筷子还有很多的讲究,首先筷子的标准长度是7寸6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最基本的理解,同时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当我们把筷子平放在碗上的时候,筷子也不容易滚动,其次手持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谓天地人三才之相,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为一,阴阳为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而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完美的结果。在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那一定是外国人,另外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古时候人们行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两根树枝,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非常方便,而且使用筷子时讲究很多,比如夹菜的时候只能是从上往下加,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这可是不允许的,小小一双筷子蕴含了中国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