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逻辑盛宴的挑战与被挑战-评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
读书|逻辑盛宴的挑战与被挑战-评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
18年热映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一开头,秦风便坦言自己来到美国,希望能看到“奎因手稿”。这个在中国并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名字,有什么魅力让鼎鼎大名的唐人街神探如此着迷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奎因最负盛名的“国名系列”作品的阅读中窥见端倪。
一、三大宗师:逻辑盛宴的黄金时期
推理小说或者说侦探小说的作者圈里,自然绕不开埃勒里·奎因的大名。自柯南·道尔爵士脍炙人口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始,并称为“黄金时期三巨头”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和“逻辑之王”埃勒里·奎因在20世纪前期掀起了一阵狂潮。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三大推理宗师之一,代表作《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等
他们的作品相较于《福尔摩斯探案集》更进一步,与商业元素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便出自阿加莎之手;卡尔的密室元素也被后世诸多推理作品借鉴采用。
大师始终是大师,每一位推理大家手头,都有那么几部作品,极难被模仿,也极难被超越。在某种程度上,知名度不及另外两位的埃勒里·奎因便因着《希腊棺材之谜》一举奠定其在本格推理上绝对的地位。
被誉为本格逻辑推理的巅峰之作
他的“挑战读者”环节既是风格,又是绝对的自信与狂妄。在他的绝大部分作品中,都是将所有可能的线索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在解谜之前给予“挑战”,以平等的姿态同台竞技。但正如很多读者说的,“你猜得到凶手,但永远猜不中手法,也还原不出过程”。另一方面,埃勒里·奎因并非一人的笔名,他是李和丹奈两兄弟合著的结果,这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试验。
在这之后,虽有二战后日本推理小说的兴盛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推理平民化,但是黄金时期的纯推理文学已无迹可寻,渐渐沦为充斥着诡计与猎奇的读物。
《名侦探柯南》应该是当代受众最广的推理类动漫
埃勒里·奎因最耀眼的成就是从1929年第一部作品《罗马帽子之谜》到1935年《西班牙披肩之谜》的第一时期作品,其中包括以侦探埃勒里·奎因为主的9部“国名系列”,以及以退休演员哲瑞·雷恩为主的4部“悲剧系列”。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我要是开书单,第一本就是《希腊棺材之谜》,只有上帝和埃勒·奎因,才知道故事的最终结局”,“国名系列”及其塑造的侦探埃勒里·奎因形象,已成为两兄弟笔下最出名的文学人物。
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曾一度弃之不用,转而开创了“悲剧系列”以及老演员哲瑞·雷恩,又是为何?也许,可以从阅读“国名系列”的第一感觉出发,去感受作者的纠结与转变。
二、《希腊棺材之谜》:逻辑盛宴的转型之路
以巅峰之作《希腊棺材之谜》为分界,之前是《罗马帽子之谜》、《法国粉末之谜》和《荷兰鞋之谜》,之后是《埃及十字架之谜》、《美国枪之谜》、《暹罗连体人之谜》、《中国橘子之谜》和《西班牙披肩之谜》。
在这其中,又可以将《埃及十字架之谜》单独挑出来,因为它位于“悲剧系列”之前,《希腊棺材之谜》之后的位置。那么,从这样的创作顺序我们能看出什么?即有必要厘清《希腊棺材之谜》本身的意义。
“悲剧系列”俨然一道分水岭,将“国名系列”分成了两部分
在推理小说中,“反转”是最基础的手法,即设置两层的计谋,是作家的基本功,也是读者的自然判断。最直接的凶手必然不是真凶,至少存在一层反转即双重推理。但大多数推理创作者的能力也仅到此处,他们能做的,无非是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填充大量的“混淆物”以误导读者。埃勒里·奎因在黄金时期,却已经一口气将这种反转提高了三重,直接进入三次反转和四重推理。
拿《希腊棺材之谜》中奎因侦探亲口所说,在第一重,他败给了凶手,跳进了凶手设置好的逻辑陷阱里;第二重,他们打了平手;第三重,他打败了凶手;一直到第四重,他才成功缉拿凶手。单纯这么叙说的话,也许不觉得作者功力之深。那么,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来说:平时我们撒谎,会发现,越瞒越难,因为从第n(n≥2)个谎言开始,涉及到的漏洞将以指数爆炸炸开。因此,四层推理要一环扣一环地在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绝对是上帝之笔。
新星出版社的午夜文库,因引进了诸多推理名家如柯南·道尔、奎因、钱德勒等的作品而颇有名气
至此,可以看出,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以及之前的作品,总是与“逻辑”相关的。作品中的侦探是信奉逻辑推理的纽约警官理查德·奎因之子,同时也是对福尔摩斯“当把一切不可能排除后,剩下的那一个不管多么难以置信,都是可能的”的绝对信奉者。因此,这四部作品的基本模式都是,某一个小场所出现案子,然后纽约警方带着一大堆人前往,开始侦查。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多、线索多、子故事多、对话多,是一大特点。整个故事几乎毫无与人物塑造相关的描写,单纯地对话与查案,基本就是给读者一双眼睛,名为“纽约警方”。
跟随着警方的脚步,看到或有关或无关的线索,跟踪或是或不是的犯罪嫌疑人,然后搜身无凶器、检查无指纹、不在场证明个个都没,完完全全把范达因二十则第一条“一、必须让读者拥有和侦探平等的机会解谜,所有线索都必须交代清楚”贯彻到底。另一方面,埃勒里·奎因保留了福尔摩斯、波洛等古典侦探一致的风格,他们往往冷静旁观,贯彻的始终是以极少的情感去处理极凶险的案件。他们往往不承担危险,更多的是警方的求助对象,即咨询侦探。古典风格的侦探,往往不像后世的侦探,总是试图介入案件本身。
可问题在于,埃勒里·奎因也根本不把金科玉律的范达因二十则放在眼里,“四、侦探本人或警方搜查人员不可摇身变为凶手。如此等于拿一分钱铜板,说它是五元金币一样,这是不实的陈述”,在《希腊棺材之谜》中,便被打破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无从得知作者的真实意图。
埃勒里·奎因背后的两个男人,实现了“合著”的伟大实验,同时一直在“狂妄”地挑战读者和先例
三、《埃及十字架之谜》:逻辑盛宴的挑战与改变
《埃及十字架之谜》作为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作品,它的逻辑立足点异常的简单,即“无头尸体”的意图是推理界皆知的“隐瞒身份”。可作者第一次通过场景置换以及千里追凶等情节,混淆了读者的视线。宗教十字架的要素弥漫在字里行间,既误导了埃勒里·奎因,也误导了纽约之外的地方警官。在这之后的作品,也大抵是将情节和场景的位置拔高,如两万人观看着的舞台上,西部牛仔被一枪射杀,连续两场(《美国枪之谜》);或者是山火封路的山顶上的古堡里,奇怪的连体男孩以及置身其中的侦探父子(《暹罗连体人之谜》)。
可这种看似本末倒置的写作,似乎是作者的思索。夹在它们之间的“悲剧系列”,有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探究,如按照死者犯罪大纲去执行犯罪的心理扭曲的十几岁男孩(《Y的悲剧》)等。在某种意义上,埃勒里·奎因(“悲剧系列”发表时所用笔名为巴纳比·罗斯,以区别“国名系列”)试图创造自己的金科玉律,以及去迎合一种艺术改造的风潮。彼时,好莱坞等电影改编如火如荼,大批的作家如要一举成名,最好的途径便是写出一个优秀的电影的剧本。
但,纯逻辑的奎因侦探并不适用于此,没有观众喜欢看着银幕上的人物一直在对话,他们更喜欢的是诡计与暴力。而情节和人物上的营造,自《埃及十字架之谜》始初见端倪。这种试验一直持续着,到“国名系列”的《暹罗连体人之谜》,作者一度放弃了“挑战读者”环节,似乎在表示着自己对非纯逻辑的对决的遗憾。可很快,他还是恢复了这一盛宴,但其震撼性和挑战性已远远不及《希腊棺材之谜》了。
埃及十字架的宗教元素与无头尸体的血腥元素,标志着一种转型
就逻辑推理而言,“国名系列”仍然是推理圈里最负盛名的系列,但太多的套路与设计早就被百年后的读者们熟稔。就推理文学而言,它们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奎因的巅峰之后,有一群被称为硬汉派的天才开始崭露头角。
借助好莱坞的电影,达希尔·哈米特和雷蒙德·钱德勒联手将“反传统侦探小说”推向了高潮,他们更着眼于侦探所处的位置以及场景,而不是案件本身。这种对于案件背后隐藏着的人性的探究,让钱德勒跻身经典文学殿堂的同时,也基本宣告了古典侦探小说的没落。而被挑战的埃勒里·奎因虽然仍旧高产,但是其巅峰的凭借已不是逻辑古典推理,而在于影视改编以及推理圈的活动。
雷蒙德·钱德勒,硬汉派侦探小说代表作家,被阿城誉为“第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的作家”
“国名系列”前半部分每每掩卷,总有一种恍然大悟和疲倦,跟随着作者滴水不漏的逻辑推演,总感到一种思维的快感;而后半部分的阅读,更多的是单纯的快感,凶手并不难猜,但情节上已较之前流畅了许多。
无法比较孰优孰劣,但或许《希腊棺材之谜》的名副其实,能做一点解答吧。单单就此而言,其能给予我们的逻辑推理盛宴,已是绝妙。
图源:百度百科、Pixabay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