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监”“封邦建国”?“封建”一词的最初来历都在这里
什么是“三监”“封邦建国”?“封建”一词的最初来历都在这里
当年商朝初亡时,周武王采纳胞弟周公姬旦的意见,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商朝的遗民;同时选派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领兵驻守于殷,就地监视,号称“三监”。
灭商的次年,周武王病死,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旦当仁不让,亲自摄理国政。召公奭等大臣忌惮周公权重,管叔、蔡叔更怀疑周公意在谋篡王位,一时流言四起。武庚乘机拉拢管、蔡,并联合东方的许多小国和部落,举兵叛周,企图死灰复燃,再建商朝。
刚刚缔造起来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证和被颠覆的危机.在紧急关头,幸亏周公旦老于世故,先对身当要位的吕尚和召公奭剖明心迹,表示对先王和今主忠贞无二。诸公回想先前武王病危时,群臣祷告天地神祇,周公舍身求代武王一死,忠心可鉴,也就不再生疑。
稳定住王室的几位核心人物之后,周公毅然挥戈东征。由于内外敌人搅在一起,东征战事异常复杂激烈,大大超过当年武王伐纣.经过连续三年锋镝之苦,终于戡平武庚之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至此,周朝的统治才巩固下来。
东征之后, 周公旦在瀍水东岸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把商朝的“顽民”迁到这里;又在瀍水西岸修筑王城(今洛阳市内),作为东都,驻扎八师军队,严厉监管殷民,并随时应付东方事变,朝会东部诸侯。这样,西以镐京为中心,称为“宗周”;东以王城为枢纽,称为“成周”,两地相连,构成长达千里的王畿,是为周朝统治全国的腹心基地。
为了加强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统治,周初接连实行“封邦建国”,就是把周王室的同姓、亲戚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借以屏藩中央。这就是“封建”一词的最初来历。相传,武王、周公、成王共分封71国,其中姬姓50余国。较重要的大国有卫、鲁、齐、晋、燕、宋等。上述诸国,因位居东、南、西、北诸方位,在它们周围又各自聚拢着一群或强或弱的方国和部落,强大的诸侯国自然成为区域性的诸侯首领或霸主。当王室强盛时,他们带头拱卫周天子,成为凝聚向心力的纽带;当王室衰微时,它们便拥有实力与中央分庭抗礼,成为国家分裂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