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卓著,没有山头的程子华
功勋卓著,没有山头的程子华
程子华
程子华(1905—1991),原名程世杰,山西省运城市人,享年86岁。
早年毕业于山西太原国民师范,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12月参加了“广州起义”。
1928年被组织派往湖北开展兵运工作。
1929年12月,他在湖北大冶成功地组织发动了国民革命军步兵独立第15旅的两个连起义(史称-大冶兵暴)。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第2支队支队长(政委陈奇【1904-1932.烈士】),鄂东南红8军第2纵队纵队长(政委郭一清【1903-1930.烈士】),红5军团第14军第40师政委(师长边章五)、第41师师长兼政委,红一方面军直属第14师师长(政委朱良才),红5军团第13师师长(政委宋任穷),粤赣军区第22师师长(政委方强);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并荣获二等红星奖章一枚。
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9月被中革军委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25军军长(政委吴焕先【1907-1935.烈士】)。
1934年11月,他和吴焕先率部从河南罗山出发开始长征。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指挥红25军冲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进入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书记(书记徐宝珊【1903-1935.烈士】)。
1935年7月,他将红25军第74师的陈先瑞、方升普等人留在陕南打游击,巩固扩大根据地;自己和吴焕先亲率红25军主力北出秦岭后又西进甘肃,以策应红一、四方面军北上。
1935年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的作战中牺牲,副军长徐海东接任红25军军长,程子华改任红25军政委。
1935年9月,红25军与刘志丹(1903-1936.烈士)等人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后合编为红15军团,他任军团政委(军团长徐海东);指挥了劳山和榆林桥等战斗,巩固、扩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程子华在接手红25军后,将这支在鄂豫皖游击的孤军淬炼成了劲旅。红25军在从大别山区到黄土高原的转战途中还扩充了1000多人,是红军四支长征队伍中唯一没有减员的部队,也是第一个结束长征的部队。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红15军团在人员装备都强于红1军团的情况下,程子华和徐海东当即表示:“红15军团完全接受中央的领导,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在此明确表态中,程子华的作用显而易见;进而使毛泽东做出了将革命的大本营设在陕北的决定。程子华功莫大焉。
1935年深秋,毛主席为解决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的过冬问题,把欲向徐海东借钱(大洋)的意思透露了出去。徐海东闻知后叫来了军团供给部长查国桢:“主席想借多少?”“1500。”“咱们现在有多少?”“7000多。”“那好,咱们留2000,你给毛主席送过去5000。”查国桢:“咱们也不富裕,再说你也得跟程政委商量一下呀……”徐海东:“糊涂!毛主席能跟程政委借吗?政委是哪来的你不知道吗?毛主席跟程政委只能是要或者是命令……你快去吧,记住,不许要借条,咱们是给。”
毛主席收到5000大洋后笑呵呵地说:“借1500给5000,还不用还。好吧,将来我还你们一个大的!”
1936年,程子华当选为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毛泽东)。
1949年秋,解放战争的大局已定,毛主席一纸电令把在江南指挥作战的程子华派回山西,“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1955年9月,自1940年起就离开战场疗伤养病的徐海东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第二。
西征战役前,左起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在陕北合影
1936年2月,他和徐海东率红15军团参加东征战役。同年5月率红15军团与红1军团分两路西进(西征战役),成功地迎接到红二、四方面军,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全国抗战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中共代表兼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书记刘少奇、杨尚昆)。
1939年10月,任中共冀中区委书记,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政委(司令员吕正操)。
在领导冀中人民抗战的实践中,他总结探索出了“地道战”这种平原抗敌的作战形式,并撰写了《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
程子华在冀中留影
1942年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晋察冀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书记聂荣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代政委(代司令员肖克)、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抗战胜利后到东北,相继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八路军东北临时军区司令员(书记兼政委彭真),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委(司令员肖克),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总司令林彪,第一政委彭真、第二政委罗荣桓),中共中央东北局冀察热辽分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军区司令员(政委黄克诚);领导创建了冀察热辽解放区。
1948年4月,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前方指挥所司令员(政委黄克诚);在辽沈战役中,他具体组织指挥了锦州外围战和塔山、黑山阻击战以及锦州攻坚战、辽西围歼战等。
1948年10月,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政委黄克诚)。11月率部先行入关,抢占了三河、密云、南口和房山等要地,围困住了北平城。
北平和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1949年2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首任司令员(政委黄克诚、肖华)。随后率部南下,解放了安阳、新乡、襄阳、沙市和宜昌等广大地区;渡江战役后参加了衡宝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南全境。
程子华在热河
1949年9月,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山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自此结束了长达22年的戎马生涯。
1950年11月起,历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主任兼党组书记(1952-1956),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56-1961),国务院商业部部长、部党组书记(1958-1960),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60-1961),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1961-1965),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63)兼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5)。
“文革”开始受迫害、被关押,1975年入中央党校学习。
重新工作的程子华
1978年3月至1982年3月,任国家民政部首任部长、部党组书记。
曾当选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1980)、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夫人张惠,生卒籍贯不详。
程子华、张惠夫妇与小女儿在北京的家中
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简介:
边章五(1900-1954),河北省辛集市人,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首任武官。
朱良才(1900-1989),湖南省汝城县人,曾任北京军区首任政委;上将军衔。
宋任穷(1909-2005),湖南省浏阳县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将军衔。
方强(1911-2012),湖南省平江县人,曾任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陈先瑞(1914-1996),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北京军区政委;中将军衔。
方升普(1915-1981),安徽省金寨县人,曾任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大悟县人,曾任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大将军衔。
查国桢(1905-1980),湖北省蕲春县人,曾任军委公安部队后勤部部长;少将军衔。
杨尚昆(1907-1998),重庆市潼南区人,1988年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吕正操(1904-2009),辽宁省海城市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将军衔。
聂荣臻(1899-1992),重庆市江津区人,共和国元帅。
肖克(1907-2008),湖南省嘉禾县人,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上将军衔。
彭真(1902-1997),山西省曲沃县人,曾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林彪(1907-1971),湖北省黄冈市人,共和国元帅。
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县人,共和国元帅。
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曾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大将军衔。
肖华(1916-1985),江西省兴国县人,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上将军衔。
程子华纪念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