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根本 家庭教育必须重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根本 家庭教育必须重孝道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在各种美德中,孝敬父母应占第一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孝敬父母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性,更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一个有孝敬之心的人,才能做到关心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知恩图报,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我国历史以来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故事,至今仍在传颂着纵观历史上的那些孝道故事(如《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卧冰求鲤》)中的主人公,后来都因做出了一番功绩而名留青史。
舜生在我国的上古时期,本名叫姚重华。
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而且对舜很不好,经常打骂舜,全不念父子之情。舜的母亲叫握登,不仅通情达理,而且贤淑善良,对舜也是疼爱有加,但不幸在舜很小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舜的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女子,生了弟弟象。舜的父亲偏爱继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百般刁难舜。
小小年纪的舜受到父亲和继母的责难后,不仅不觉得委屈,反而自我责备,在心中念叨:“一定是我的错,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会让父母生气。我一定要改正,争取做得让他们满意!”于是,舜在平日里就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错一件事,不说错一句话,尽心侍奉父亲和继母,让他们开心。如果被弟弟无端欺负了,舜不但不会还手,而且还会包容他,认为一定是自己没做好哥哥的榜样。部落里的人见到舜虽然年少,但是却十分懂事孝顺,都非常感动。
尽管舜非常孝顺,可是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还是把他看作眼中钉、肉中刺,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一天,舜家里粮仓的屋顶出现了漏洞,他的父亲就让他上去修补。舜爬上仓顶以后,父亲和继母就在下面偷偷地点起了火。火很快就烧了起来,不久就变成了熊熊大火,在万分危险的关头,只见舜双手各拿着一个大竹笠,从房顶上慢慢飞了下来,就像生有双翅的大鹏鸟一样。
还有一次,舜的父亲让他挖井。当舜挖到井的深处时,他的父亲和弟弟就开始从上面往井里填土,以为这样舜就不能活着出来了。没想到舜在井的半腰凿出了一条通道,从通道里爬了出来,又躲过了一劫。之后,舜还像往日一般孝顺父亲和继母,对弟弟也和和气气的,就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当时,已经86岁的尧帝因为年事已高,准备找一个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就向四方诸侯征询合适的人选。四方诸侯同时推荐了舜,因为舜不仅纯朴宽厚,而且非常孝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少年才俊。尧帝为了考验舜的品性和能力,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他,同时还派了九位男子来辅佐他。舜不但让两个妻子与全家人友好相处,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好的才干和品德。
历山是个土壤肥沃的地方,部落的很多人都来这里耕作,舜也带着娥皇和女英来这里种田。人们经常为了田地相互打斗,舜看见后,就把自家的肥沃田地让出来,自己去耕种贫瘠的土地,以用德行去感化他们。果然,一段时间过后,部落里的人就都学会了礼让,不再相互争夺了。天帝被舜的德行感动,就让大象替他耕地,让小鸟替他锄草。
雷泽是部落里的人打鱼的地方,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经常占据鱼多的地方,这样一来,老弱孤寡就打不到鱼了。舜看到这个情况后,就离开鱼多的深水处,去浅滩边打鱼。部落里的青年看到后,都深感惭愧,纷纷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
舜曾经在陶河住过一段时间。陶河这个地方的土质很差,人们取土烧出的陶器也非常粗劣,用一段时间就会坏。可是当舜来到后,土质竟然变好了,烧出的陶器也经久耐用,当地部落的人都认为是舜的德行感召所致。
这就是孝感动天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一个具有孝心的人连天都感动。对父母付出孝心之人一定得到回报。
中华民族没有 自己的宗教信仰。都是靠着几千年的伦理道德支撑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可是进入现代社会,传统优秀文化渐渐被人们所丢弃。
特别是现代社会孝道文化在家庭教育中逐渐走向衰微。为什么呢?
首先,西方教育思想观念的冲击,使传统孝道文化逐渐淡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思想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观念进行冲击,很多年轻一代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孝道思想,慢慢地追逐西方所谓的独立思想,小小年纪就想摆脱父母的教育与引导,去追求他所谓的自由、独立生活。
很多小孩非常厌烦父母的管教,总嫌父母在自己面前唠叨。有个别孩子甚至还做出大逆不道的弑母行为。令人毛骨悚然!
前段时间据媒体报道:四川眉山东坡区卓某,丈夫于七年前世,独自一人含辛如苦地把孩子刘某养育到十三岁,一直没有再婚,2020年2月24日,刘某因一些家庭琐事与母亲卓某发生争执,逐将母亲杀害于家中。事后刘某报警自首。
有一个小孩,从小就和父母对着干,有一次由于在外头夜不归宿,与外头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父母因此非常生气,母亲更是气的泪落当下。骂了一下:“我生了你、养你这么大,天天回来气我,不如当初掐死你。”
儿子说:“你生了我就很伟大吗?每个女人不生仔,你不生仔是不下蛋的鸡,谁理你。”
天呀!多么奇葩的孩子。
其次,家庭孝道家风传承缺失,导致孝文化难以继续下来。
人们常说最美的教育在于传承。这充分说明教育具有的传承教化功能。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出现很大变化,重智轻德、急攻近利的观念指导下,天天只盯着孩子分数看,忽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特别是现在年轻父母都与父母分开居住,家风传承就被割断。
现在家庭子女较少,特别是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家长对子女付出一切,但从未要求孩子学会回报。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少感恩之心也是必然的。
最后,生存压力较大,导致孩子无法顾及为父母尽孝。
现代社会,人们在就业、生活方面压力较大。物价上涨与个人收入不相匹配等,导致很多人背井离乡。父母就成为独巢老人。缺少儿女尽孝的晚年倍感凄凉。
昨天小区里有很多人集中一起,纷纷说起养老的问题。话语中更多埋怨子女不懂事,一年没回来一次。有的人却说,这都怪谁,都怨你在孩子小时候没教育好。
没有教育好孩子尽孝道是我们家长的过失。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会子女尽孝?
1、要教育子女孝养父母。
从物质层面上教育子女长大后要孝敬父母。父母抚养子女长大,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待父母年迈,失去经济来源,不能照顾自己时,子女应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孝养父母的责任,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
父母不能认为养育子女是应该的而忽略对子女的孝的教导。
2、要教育子女孝敬父母。
孝不仅表现为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长在教导子女过程中必须引导孩子多与父母交流,成为父母的朋友。
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现在人的孝,只是能养父母。但人们也养犬马,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则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单纯地物质供养父母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诚心实意的爱父母,尊敬父母。
3、要教育子女懂得孝谏父母。
世人总有犯错的时候,父母也不例外。那么,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子女该怎么办呢?孔子这样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是说:子女侍奉父母,父母如果有什么做错的地方,除了不能采取默许的态度外,还要婉约和气地劝告。如不听从,也不要触犯他们,可以为他们忧虑,但不能怨恨他们。
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孝道时,必须要当民主父母,当自己犯错误时要永于认错,并且引导孩子善于对犯错的长辈谏错。
4、父母要教育子女孝悌与孝忠。
父母除了引导孩子孝敬自己和长辈以外,同时要尊敬和爱护自己兄弟姐妹。还要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对父母尽孝对国家尽忠也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体现。
结语:正是孝道这一美德,熏陶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子孙,陶冶了成千上万个杰出人物。总之,孝道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家长必须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