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忠孝两全的父亲》

转载《忠孝两全的父亲》

原创 杨奕平

木蘇木薯 小注:

今天转载堂兄奕平一篇怀念他父亲的文章。堂兄一家人少小离开家乡,文革时期伯母从茂名市遣返回来,与小儿子海涛在农村劳动一段时间。文革结束后,重新返城。海涛弟也于1977年考上广州华南工学院(华工大)。我念书后知道村里有4个解放前的大学生,伯父是其一。

我与伯父见面极少,我父亲1975患疾住电白县人民医院治疗,伯父来探望。我参加工作后,伯父得病住医院宅家里,我去探望两次。伯父每次都关注我的成长进步,是令我印象最深的记忆。

以下文字为杨奕平(士弘)撰写,原文如下:

忠孝两全的父亲

——追念父亲

杨奕平

父亲杨永程(1920—1994),广东电白沙院木苏村人,广东国民大学中文系毕业。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地下革命活动,1948年12月入党。1947—1949年党组织派他进入国民党县政府民政科任职,任务是搜集敌方情报,被誉为党的“地下尖兵”,奉“中共茂电信工委”之命,开设“源盛”商铺,“明久小学”(沙院木苏小学前身)和木苏村为“茂电信党的第二个地下联络站”。解放后,历任电白县长的秘书,第三区区长,高州县土改工作队队长,工业科科长;1959年受命筹建茂名市第一中学,被茂名教育界誉为“茂名市第一中学奠基人”。1977年任茂名市科教办综合科长。1994年3月病逝,时年74岁。

老家木苏村 明久文化楼 1993年建 寇庆延题书楼名

父亲青年时便接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寇横行,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热血男儿,当以报国。

父亲此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潮中,日夜奔劳。革命的需要,党组织派他深入到敌人的心藏——电白县政府中去了解敌人的动态。他意识到此去生死难料,便对组织领导说:“日后如有事,请关照妻子、儿女”只一句话,便毅然前行。

临行前,父亲到祖母膝前跪下说:“孩儿报国不能尽孝,此次远行,望母亲见谅,并多多保重”。他到国民党县政府任职期间,搜集到不少敌人围剿扫荡革命老区游击队的情报,并及时地通知游击队转移,有效地保存了革命力量。

为了保护他的安全,适当时机,党组织又通知他安全转移到游击区。解放后,父亲大部份时间从事教育事业,当过茂名县多所中学校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受命筹建茂名市第一中学,人们称父亲为“茂名市第一中学奠基人”。

虽然父亲已离开人世,半个世纪之后,在茂名市第一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当年茂名市第一中学的师生,怀着敬仰之情,写了大量回忆父亲艰苦创业的文章来纪念他。

在《茂名市第一中学奠基人杨永程》一书中写道:师生们说,杨校长动人肺腑、启人心扉的事迹太多了:为了又快又省地建设校园,他亲自带领两位老师,利用光源函数值最大的中午,顶着如火的骄阳,挥汗如雨,几十张设计图纸翻晒完毕,人已几乎变成了“非洲黑人”。

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他带领师生到工厂运回石灰废料、去河边运回河沙和黄土,拌成“三合土”,硬是用竹笪打成合格的运动场、跑道和校道。为了克服师生生活上的困难,到十多里外的铜鼓岭办农场。他戴一顶大草帽、扎一条水腰带,带领师生开荒、挑粪水、种杂粮蔬菜、养猪养鸡、制造小球藻,终于度过了时间长、来势凶的饥荒,保护了师生的健康和教学秩序。

茂一中新校园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他建章立制,要求专心备课、小组试讲、评议、符合标准,才能进教室、上课堂。为了帮助失手摔破了饭碗的学生吃饱饭,杨校长让出自己的饭菜,宁可自己饿肚子。

为了让农场工友、同学能在节假日回家过年过节,杨校长风里来雨里去,赶路替换他们值班,宁可牺牲自己假日。为了减少学校经费支出,杨校长经常不报销旅差费,宁可亏了自己。洁身自爱,廉洁奉公,杨校长不允许自己的菜碟里多一块咸鱼,不容忍公款里有一分钱差池。

克已利人。杨校长坚持取消自己儿子应得的份额,把助学金评给别的困难学生。俗话说,千碑万碑,不如口碑。杨校长有极好的口碑。

师生回忆说:“杨校长在一中期间,哪里有困难,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最艰苦,他的身影就在哪里出现。他的思想,他的作风,影响到每一位工作者,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又有人说:“杨校长心中装着国家、装着学校、装着教师、装着学生,唯独没装着自己”;“杨校长把学生看做上帝,把教师当成兄弟,这样的好校长哪里找”?”杨校长的精神、道德、风范,说不完,道不尽。是勤、是俭、是廉、是毅、是智、是公、是严、是慈、是爱。在杨校长的身上,工作全是那样认真,那样执着,那样到位,那样完备。”

释文 忠于党

父亲的精神遗产,不仅留给了茂名市一中,还留给了高州大井中学、茂名市五中、六中和八中。留给了茂名教育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国家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我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他要求我学习邢燕子到农业第一线务农。当我到了阳江农场,他给我来信说:“平儿,我把你交给了祖国,交给了共产党,党和祖国是你最高的父母亲,你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献出给祖国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我阅后不禁潸然泪下。

得益于父亲的严格要求,我在农场认真学习,勤奋工作,第二年被推选为“上山回乡先进知识青年代表”出席省先代会。

1965年夏台风抢险,我在阳江海陵大堤上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落水战友陈康仙。写下《刻骨铭心永不消》的壮丽诗篇。

父亲对我说:“大公无私的人是最勇敢的人,你何必在统计和出纳面前提心吊胆呢?干吧,革命加拼命地干吧!”。他在给我的信中说:“因为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生活还未富裕,不是自己的责任,不是党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 他的来信,我几十年来一直保存着,作为传家之宝。

全家福(1982年)

在父亲的教导和党组织的培养下,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处级干部。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带队下乡工作中突然病倒。我的祖母几乎也在同时跌断了腿骨。父亲经过抢救后落下半身不遂;祖母腿伤后遗症也难自理。

父亲带着病体常在祖母床前嘘寒问暖,他每一餐饭都挑拣最好的鱼、肉送到祖母面前。他有时用左手给祖母端开水(因为他的右手已残),有时又用左手按摩祖母因伤而有点浮肿的右脚,他像个小孩子那样和祖母谈心。

一个残疾老人照顾一个残疾老娘,儿孙们看在眼里痛在心头,要为他代劳又遭到他的拒绝。他似乎欠祖母太多要加倍地回报……当他远去湖北治病时,他又特别叮嘱儿、媳要照顾好祖母,儿媳当然不负重望。

他对孙子、孙女们也特别疼爱,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和朗颂唐诗宋词,还和他们合影留念。孙子孙女们都记挂、怀念他。

父亲抱病十六个年头直至离开人世,我们姐弟五人轮流服侍他。父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离开人世,我也步入了古稀之年。但父亲生前的一幕幕故事,永远萦徊在我的脑际。

父亲不仅对祖国、对党尽忠,对父母尽孝。他忠孝双全,永远是儿孙的楷模。父亲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

父亲的信仰至死不渝。

父亲有许多教育儿孙的名句,如“千条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因此服从党的领导,处处听党的话,事事听党的话是最重要的。”

“把一切献给党,我望你们要永远记住这句话!”

“一个革命者要经得起劳动和金钱的考验,万万不能让劳动和金钱耻笑你。”

“大公无私的人是最勇敢的人。”等等。他给我十来封催人泪下的信,我视为珍宝,悉心收藏。

在父亲的教育下,我们家目前有十几名共产党员,足以成立一个家庭支部。儿孙中有硕士,博士,教授,高工,医师,金融师,会计师,有公务员。他们都敬岗爱业,勤奋努力。最小弟弟杨海涛,广州华工大毕业后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其团队研究的“特高压供电技术”世界领先。

父亲没有留给我们资产与财富,但父亲留下的精神与信仰更加宝贵,它永远是我们人生的原动力。

父亲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丰碑。

追念父亲!

(2021-11-30)

【全文3380字细读需5分钟】

同类推荐

​关于金花鼠的知识

关于金花鼠的知识 金花鼠,别称: 五道眉花鼠、花黎棒、斑纹松鼠、花栗鼠。 背部有数以五条花纹的小型松鼠。由于行动迅速且容易越狱,喂食时应注意趁机脱逃...

​山西省“晋中”概述

​山西省“晋中”概述

山西省“晋中”概述 晋中, 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依太行山,西临汾河,北与太原市毗邻,南与长治市、临汾市相交,东北与阳泉市相连,西南与...

​民间故事:百花仙子的传说

​民间故事:百花仙子的传说

民间故事:百花仙子的传说 传说这百花仙子是天上侍弄着下界百花的神仙儿,她是这下界百花的头儿。传说这百花仙子,跟一个妖怪有着很深的关联。 这百花仙子...

​吞噬星空同人带系统

​吞噬星空同人带系统

吞噬星空同人带系统 各位看官老爷们大家好!我是阿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本穿越类小说 「简介」 王毅重生到了吞噬星空的世界,平凡无奇了十八年,终于在...

​广东石龙火车站

​广东石龙火车站

广东石龙火车站 吉山火车站 1911年建于广州的火车站 历史吉山火车站始建于1911年,是广九铁路(华段)首批建成的车站之一,当时距离大沙头火车站16公里。 19...

​《权游》人物志-琼恩·雪诺

《权游》人物志-琼恩·雪诺 纵观《权游》整部剧中,琼恩﹒雪诺无疑是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从第一季的第一集一直贯穿到最后一季的最后一集,虽然这个人物最终...

​奇特鱼类-翻车鱼

​奇特鱼类-翻车鱼

奇特鱼类-翻车鱼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硬骨鱼纲,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