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爱情片中的主旋律色彩,弘扬时代的正能量
《云水谣》:爱情片中的主旋律色彩,弘扬时代的正能量
《云水谣》是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其改编蓝图是张克辉的《寻找》,影片以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之间的爱情作为情节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两岸、历经60年时代动荡的至死不渝的美丽爱情故事。
一部主旋律的爱情片
《云水谣》上映10天就获得了2600万票房的好成绩,这部电影商业化成功的标志,使人们因此对“中国制造”商业大片的信心大増。尽管有着浪漫动人的“纯美爱情”外衣,但影片中仍然可以体味到浓浓的主旋律味道:导演尹力的主旋律创作背景、两岸统一的政治题材、《新闻联播》的高级别宣传、最终得到金鸡奖的认可等等。
其实,爱情片中的主旋律色彩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中就已初露端倪。“爱情加革命”的红色爱情一直以来在爱情片创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份额,人们习惯于给恋爱中的人们赋予“革命者”或是“英雄”的迷人光环,实现“爱情”与英雄的联结,或表现革命中的爱情。“主旋律”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对抗商业片的过度娱乐化倾向而提出的,旨在通过影视作品反映时代精神。
在这之后,影片创作就出现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三足鼎立局面:主旋律电影强调国家意志的体现;商业电影只是侧重对大众欲望的满足:艺术电影只强调创作者个人理念的表述。这样一种各自为营、完全分裂的创作方式一度使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低迷的态势。随着国家对电影创作的新要求和新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主旋律电影在确保意识形态性的前提下,也开始重视对影片观赏性和大众性的要求,于是,主旋律电影渐渐从政府规划向市场生存转向。
弘扬时代的正能量
《云水谣》有着鲜明的主旋律色彩。陈秋水这一形象既作为一个个体,也成为那个时代有着民主进步思想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动荡时局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离开亲人,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践行救死扶伤、救国救民的誓言,成为时代精神的写照,成为一个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人。他对爱情的忠贞与对民族国家的热爱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体现了当下社会应该继承和弘扬的社会正能量。
除了陈秋水主角之外,两位女主角同样光彩照人、熠熠生辉。王碧云温良贤淑、一诺千金,她深藏着对恋人的思念,照顾陈母,终生未嫁。王金娣热情奔放,勇于自我牺牲,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与陈秋水不离不弃,最后一同长眠于西藏雪山。
可以说,作品中的人物身上都有着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所提倡的一心为公和道义担当,他们将爱情与事业、儿女情长与国家建设融合在一起,因此,作品中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给人激励、信心和力量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我们也能深深感悟到电影为顺应市场需求所做的商业化努力。首先,影片打出了“爱情文艺片巨制”的广告语,有意淡化其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表达:其次,制作资金充足,演员阵容强大,编导实力强劲,这些都为其打造精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再次,耗资高额的离台出逃避难、抗美援朝战场、雪崩、雄鹰跨越大陆与台湾等特技场景,使影片气势恢宏,画面极具感染力。所有这些,都为影片的票房大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市场竞争力。
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叙事
无论时间跨度还是两岸题材,历史叙事在片中若隐若现:台湾40年代的社会生活、抗美援朝、60年代大陆生活、西藏、纽约生活……跟随着片中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作品体现出较大的时空跨越,表现出卓越、悠远的史诗品格。
在历史长河中,“小爱”与“大爱”紧紧结合在一起,英雄在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大熔炉中历练和成长。陈秋水出身寒门,但他有学识有思想,与富家千金王碧云一见钟情,两人冲破重重阻力并私订终身。即使郎才女貌两情相悦是最为常见的爱情类型,但创作者也不失时机,对于两人冲破“门当户对”封建樊篱的果敢进行赞颂。在这之后,陈秋水便从寂寂的小人物踏上了成长为时代英雄的人生路途,成为舍弃“小爱”成就“大爱”的荧幕人物。
陈秋水为躲避“二二八”事件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满怀保家卫国的热血豪情,奔赴朝鲜战场经受战争与炮火的洗礼,战争结束后又加入到支援西藏的行列,直到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陈秋水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时代变革和社会事件,影片以此喻示了在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命如草芥。也许,活在自己浪漫幻想中的幼稚的人,会责怪他在寻找和等待恋人过程中的无奈与无所作为,其实,人们根本无法体会他早已预感到悲剧结局的那种深刻的绝望,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甚至主动请缨参加援藏,某种程度上也是放弃爱情幻想进行自我放逐的一种方式。
突破传统束缚的巾帼英雄
此外,影片对两位女性也突破了传统女性描写的束缚,也体现出少有的巾帼英雄气质。王碧云外柔内刚,一诺千金,她到偏僻的乡下,以儿媳的身份照顾陈母,替爱人尽孝,痴情等待,终其一生。这样的爱已不是简单地“儿女情长”所能包含,这其中蕴含着纯洁和崇高的道德情操。而另一位女性王金娣敢爱敢恨,她不惜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碧云,只为了陈秋水能接纳她,开始一段新的情感生活,而这样的做法也是需要勇气的,更需要忘我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画家的王碧云,终其生都在执着描画与恋人团聚的图景,但最终不得不离开台湾这一伤心地,远赴美国,独在他乡为异客:王金娣以替代者的方式化身王碧云,以丧失自我为代价去拥有婚姻,也有着飞扑火义无反顾的味道。两位女性的结局似乎也暗含了些隐喻色彩。
对类型的突破与融合
很显然,《云水谣》这部带有明显主旋律色彩的爱情题材影片在国产影片类型化道路上做了十分有益且成功的尝试。有研究者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主旋律电影开始调整僵化的叙事模式,将主旋律的叙事诉求与电影类型的叙事方法结合。
《云水谣》被定位为“战争爱情文艺片”,一曲“跨越半个世纪的情爱悲歌”:因此,就类型而言,爱情自然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作品中明显遵循了爱情影片的基本范式:郎才女貌、两情相悦、生离死别、有情人难成眷属………在演员阵容上,陈坤、李冰冰和徐若瑄等大陆、台湾一线影星的精彩演绎,使本片对青年观众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在情节推进上有着浓烈的偶像剧色彩。作品的前半段关于台湾的影像呈现唯美、浪漫;后半部分王金娣对陈秋水饮酒表白的一段真挚煽情,感人至深。陈秋水与王碧云、陈秋水与王金娣的雨中离别与追逐,都被渲染得哀怨动人,成为爱情片中经典的影像段落。
在文艺元素的表现方面,本片请罗大佑谱写主题曲《恋曲2006》。该作品真实还原了台湾20世纪40、50年代苗栗的风情,40年代湾的街道保留着古老南的气息,60年前的台湾风貌然呈现在镜头前。此外,不多的战争戏也勾勒得惟妙惟肖。雪域高原的伟岸和加拿大的异国景色,在影片的时空处理上呈现出大气魄和层次感。一些特效的使用更使作品气势恢宏,也为票房增加了许多必胜筹码。
总体而言,影片在类型片的突破与融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同时期爱情片中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它将个人命运融入宏大的历史背景中,以动荡的时局作为个人或家庭命运异变的推动力,将意识形态隐于个体情感走向之中,主旋律的宏大叙事依托爱情故事的铺展而更加可感可触,达到了爱情类型片通常不太涉及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因此可以说,影片《云水谣》除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外,还带给人们对爱情片新的认识,也标示了主旋律影片创作的另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从整部影片来看,影片始于对恋人忠贞不渝的儿女私情,终于对国家无私奉献的民族大爱,作品以民族意识形态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为依据,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新的叙事编码,关注现实中主流意识形态的症结,将“大精神”投身在“小人物”身上,以平民化、质朴化的叙事方式打动观众。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求平衡,将历史投诸现实,使英雄走下神坛,这也许正是影片使观众产生激烈情感共鸣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