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粟裕小儿子还不满3岁,为何被他毫不留情地扔进水中

1945年,粟裕小儿子还不满3岁,为何被他毫不留情地扔进水中

生活中不乏有各种“拼爹”的人,他们往往有些桀骜不驯,难以管教,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可是作为开国大将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却是根正苗红,为国家、为人民,一辈子供职在军界,身为将门之后,他子承父业,相当的优秀。

可是就是这样的粟戎生,你能想象在他还不满三岁的时候,竟然就曾被他父亲粟裕毫不留情地扔到水里吗?本来正常人家的孩子都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粟裕将军为何就如此的狠心?

军人之子,不可娇气

1942年,粟裕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南昌起义后的十五年战斗岁月,使他变成了一名高级指挥员,并以协助陈毅同志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决战而威震敌胆。

在枪林弹雨之中,他并没有奢望能见到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同时也寄希望于后代。

同年,他的长子出生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因为钦佩粟裕的战斗生涯,他外公为这孩子起名叫戎生,后来因为有被敌人侦知的迹象,就把不到两岁的粟戎生送到了粟裕身边,从此他一直随军行动到全国胜利,而粟裕也一步步的引导他的儿子走上了和他相同的道路。

由于粟戎生幼年是由外婆哺育的,因此略显娇气,当他到了粟裕身边后,粟裕就开始注意培养他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勇于牺牲等军人气质。

对他要求很严格,吃饭不可以挑食,夜行军不可以啼哭,饥寒不可以叫喊,否则就会遭到他的呵斥。

1945年,当行军到浙西天目山地区时,粟裕就开始训练不满三岁的粟戎生学游泳,他把儿子带到一条小溪边,让他抱着一段竹筒,就叫他直接跳进水里,可是由于粟戎生年纪小,不敢下水。

粟裕看着自己儿子那胆小、扭扭捏捏的样子,就气不打一处来,作为军人的儿子,没有一点军人的胆量和血性,于是直接一把将粟戎生抱起,“啪”地一下扔进了水里。

因为粟戎生怀里抱着一节竹筒,虽然扔下去了,但是一下子就浮了起来,作为铁血战士粟裕,是绝对容忍不了自己的儿子如此胆怯,在那之后便开始着重训练他的胆量。

在粟戎生五六岁时,粟裕将一支从地主家缴来的礼品小手枪送给了他,射程很近,没有实战作用,但是通过这把枪,他就开始逐渐给粟戎生灌输爱护枪支,长大当兵的思想。

而粟裕将军的这番做法,是源于他在少年时,曾亲眼见到旧军队欺压百姓的事实,而且上学时还直接同旧军队发生过冲突,因此他痛恨黑暗的反动统治,痛恨旧军队,立志长大要带出一支为老百姓做事的好军队。

面对自己的儿子,粟裕将军也希望他从小立下和他一样的志向,并走到他所在的为人民解放事业献身的战斗行列中来。

小孩子对枪总归是喜爱的,在一路随军行动的环境和条件中,粟戎生很快就掌握了瞄准、击发的要领,也学会了怎么进行擦拭保养,在粟裕的指点下,年纪轻轻的粟戎生,枪法也算不错了。

后来,粟戎生上了学,搬进了住宿学校,可是粟裕对他依旧非常严格,以至于他的班主任都有些不敢相信,那种苛刻程度在老师的眼中,以为粟戎生是被“后娘”在照顾,压根就不像是亲人能做出来的,用“后娘”才能解释得通。

在粟裕的培养下,粟戎生逐渐有了军人的样子,每到星期天,回家遇上空闲时,粟裕总要带着他去进行实弹射击。

有一回,粟裕嫌胸环靶太大,就用一节树枝插在地上,上面顶着半个乒乓球,然后让粟戎生先打。

距离几十米,粟戎生没有打中,而此时的粟裕则笑着接过枪,压上子弹,持枪瞄准,第一枪就把目标打碎了,一举一动在粟戎生的心里都让他十分敬佩,从而也埋下了一颗要朝着父亲而努力的种子。

粟裕喜爱学各种枪,步枪、冲锋枪、机枪,他都打过,而且熟悉性能,他熟悉枪也爱惜枪,同时也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教导着孩子。

有一次粟戎生去擦拭他保存的几支枪,将狙击步枪的瞄准镜取下来了,粟裕看到了就很生气,把他训了一顿,之后又向他耐心解释,说:“随便拆卸瞄准镜会影响射击精度”,在他们要进行下一次射击的时候,父子二人一起对枪作了重新校正。

在父亲的教导下,粟戎生从一个不敢下水的“娇气”小孩,变成了一个敢闯敢拼,立志当兵,爱枪惜枪,极具军人风骨的兵二代,而这也是粟裕这位父亲所希望为国家培养的下一代。

可是仅仅如此,还是没有达到粟裕眼中对一个合格的军人的标准,因此他还在各方面的为他制造障碍,让他加以磨练。

“走后门”求“吃亏”

正常人“走后门”无非是想通过一些“非常规”甚至“不道德”的手段谋取本不应得的利益,可是粟裕将军并不是这样,不但不是为了“占便宜”,反而是故意去“吃亏”的。

粟戎生在高中毕业之后,就进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可是此时的他心里却有些其他的想法,他不想上院校,面对当时的国内局势,可能即将发生战斗,因此他想直接去战斗部队,渴望战场的厮杀、拼搏,喋血疆场也绝不畏缩。

粟裕对自己儿子的态度很是赞赏,可是他所看到所想到的远远不止眼前的这些,他教导自己儿子,现在已经是现代化战争了,那需要的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应该下决心掌握一门至几门真本领。

粟戎生在他父亲的指点下,在院校发奋学习,在1966年以较好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而此时的粟裕,却向组织反映,不将自己儿子分配到研究机关,而是直接分配到云南前线某地空导弹部队,长年驻扎在祖国南陲的抗美援越前线,而这也是粟裕将军的一片苦心,给儿子锻炼的机会。

粟裕常教育粟戎生,表示在部队里面,不能想着半路出家,要从战士开始做,逐步逐步取得了更多经验之后,才能够基础扎实。

对于父亲对自己从小到大的安排,粟戎生也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的进步。

粟戎生从小就在住宿学校,后来又经历了五年的军校生活,这让他对军旅生活已经有了初步的能力,后面就是从战士开始军营生活,更是让他积攒了很多经验。

1969年,粟戎生所在部队搬到了内地,本来条件即将变好,可是粟裕偏偏不愿意让他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工作,此时又赶上边境形势紧张,粟裕托“关系”走“后门”,硬是把刚过上几天“安生日子”的粟戎生又送到了前线。

把他从刚结束了抗美援越作战任务又同他专业对口的导弹部队,调往北线一个进入了反侵略战争等级战备状态的野战部队,从南陲到北疆,各方面条件更加艰苦。

父亲鼓励他驰骋战场,杀敌立功,为国尽忠,于是粟戎生满怀豪情地再次奔赴前线。

粟裕不仅对粟戎生如此,将他往艰苦的地方赶,对于小儿子粟寒生和女儿粟惠宁,他同样也是如此做法。

对于小儿子粟寒生来说,他在入伍后一直在海军舰艇上工作,上面的条件也是十分的艰苦,后来转业到了交通部,粟裕又让他继续上远洋轮工作,鼓励他要不畏艰难困苦。

女儿粟惠宁当兵后,看到有些干部子女往条件好的单位调动,便写信给父亲“汇报”,没想到,粟裕却说,她们都是在很好的生活条件下生长的,所以更加要好好地吃苦锻炼。

别人都是想方设法让儿女到更加安全、舒适的岗位上去,粟裕却总是反其道而行之,哪里苦哪里危险哪里困难就让孩子“逆行”去哪里。

身为开国大将,粟裕可谓是“位高权重”,他是没有能力为子女“活动”一下吗?当然不是!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他是不疼爱儿女之人吗?当然也不是!他只是更清楚应该给子女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他主动给子女的成长设置“困难”和“磨砺”,就是要让他们自立自强有担当,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翅膀飞翔,而不是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度日。

对于他本人来说,粟裕深知他不仅是国家的将军,同时也是一名父亲,作为一名革命者,不论他手中的权力再大,也是人民给的,只能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为自己和家人谋私利的。

言传身教,树立标杆

在紧张而艰苦的生活中,粟戎生时常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当作座右铭,粟裕是个老军人,他的一言一行,既风趣,又有着军人特有的气质。

他曾严肃又风趣地问自己儿子:“艰苦和死,哪个更难受?”他说:“死的过程很短暂,艰苦是要熬很长时间,要耐受,当兵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紧张。”

过去他看到子女拖拉一点儿,动作磨蹭,就严肃地批评他们:“这不行”,他特别不满意他们边说着话,边慢慢腾腾地吃饭,他说:“我参加南昌起义前,在武昌叶挺部队教导队,要求非常严,连吃饭都很紧张,一个个都是狼吞虎咽。”

“在战争环境中,各种条件很艰苦,从意志上、性格上、身体上都要能适应战争条件,平时就要吃苦。”

对于粟裕将军来说,南昌起义、潮汕失败、转战上井冈山、中央苏区和后来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他们,有时好几天吃不上什么东西,打了土豪,才吃上饱饭。

有东西就吃,没吃的,行军打仗也能熬上几天,负荷很重,机动全靠两条腿,有时一天跑一百多里路,还连续打几仗,行装很简单,每人一床夹被,冬天在里面塞上稻草睡觉,出发时把稻草倒掉,行军中下雨,就披在身上当雨衣。

也因此他要求自己儿子在部队的东西要少,必须要符合战备要求,一举一动都要有高度的战斗警惕性。

当兵后,有次他看到粟戎生休假期间睡觉时衣服鞋子放置很乱,就严肃地批评他,说这样不行,所有的东西都应放在固定的地方,随手就能摸到,一有情况就能以最快速度完成准备,就是在放假期间也要这样。

粟裕将军他自己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每晚先把衣服叠得便于穿着,而后衣服鞋袜都放在固定的地方。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老兵,他也很注意自己的军人姿态,按照军人着装规定,总是把衬衣、毛衣扎在裤腰里,只要穿上军装就扣好风纪扣,从没敞开过。

即便是在病重期间,他已经偏瘫,别人协助他穿衣服,他仍然这样要求。

粟裕将军在衣、食、住、行、着装打扮上严格要求,并不是他僵化古板,那是一个老军人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养成的个性,是他的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完美的统一。

“爸爸的这一举一动,不仅对我的成长是严师、楷模,无疑,对我们每一个当代军人也是一个良师,有了爸爸的榜样,我努力按战斗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习惯后,再苦再紧张也不觉得反感、枯燥、乏味。”

一路陪伴,一路成长

作为一个指挥员,如何带好兵?看着自己儿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粟裕针对他的弱点,对于如何带好兵的问题跟他讲了很多,教育他:

带好兵就要先熟悉战士,和他们交心,让他们尊重有喜欢;还要关心战士,保证彼此信任;而如何才能够赢得战士们的信任,自然就是身先士卒。

“爸爸说:打仗就是要死人,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了祖国,作为指挥员就要特别爱惜战士的生命,在作战的重要时刻,为了夺取胜利,我们是不怕牺牲,不惜牺牲的,但不应该的牺牲,哪怕是一个人,也要避免。”

在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地方,粟裕将军都要亲自勘察地形、布置检查岗哨警戒、作出紧急情况下的处置预案。

他带领下的部队,在突来的紧急情况下,很少受到损失,特别是他亲自选定驻地、亲自布置警戒的首脑机关和时刻关照的后方单位,在敌人千方百计想偷袭的情况下,没有一次遭受损失。

而这主要是粟裕将军关心战士、爱护战士,对他带领下的每个战士的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感情。

在粟裕将军的教育下,粟戎生在前线当排长、副连长、连长期间,每到一地,对每个岗哨的哨位都要亲自安排。

驻地附近的几个山头都爬上去看一看,熟悉地形特点和进出道路,选定紧急疏散地域;发现天然岩洞,也一定要钻进去看一看,以备利用,并使部队知道有了情况向什么方向转移。

根据工作需要,也随着军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逐步走上了团和师的领导岗位,而粟裕将军对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导他看地图、看地形是军事指挥员的必修课,比如哪个县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县、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都是要知道的,而粟裕将军对他的启蒙教育,就包括识图,在粟戎生还不懂事时,就开始教他“认”华东地图。

对于看地形,粟裕将军更是大有研究,一切重要的地域,只要有可能,他都要到现场去看。

有一次,他外出视察,把粟戎生带上了,两人上了高地,仔细察看了防区的地形,多次变换位置观察,从攻击和防守的角度分别观察,结合在一起看,只要有条件,他除了在地面逐一观察外,有时还要坐上飞机,从天上再看一下,形成立体化的印象。

他认为,地图在军事指挥员的脑子里应该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是活的,不是死的,不论在什么时候坐火车,他都尽可能让自己儿子白天走,然后仔细看看沿途地形,山川河流和道路。

经过一番实践后,从父亲关于地图和地形的学问中,粟戎生在旁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地图在脑子里也凸了起来。

因为粟戎生长期在基层,很容易不自觉地偏重于日常事务工作,而一旁的粟裕察觉了问题,便常常在军事理论学术的学习上,给他增加一些压力。

当他休假在家时,粟裕将军还会检查他的学习情况,问他看了什么书,然后向他推荐需要阅读的书目,建议他多留意各类军内刊物发表的军事学术讨论文章。

他写的战争年代回忆文章,都是写独自或参与组织指挥的重大军事行动,在发表之前,总是尽可能给自己儿子看,让他谈谈意见和感想。

粟裕将军的回忆文章是十分的有分量与价值的,看过后从中受益不浅,粟戎生也看到自己父亲对军事学术理论努力钻研的严肃态度和直抒己见、不随波逐流的创造精神。

他一直注意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即使对自己儿子,凡是他不了解的东西,也总是让儿子讲解,一些重要问题,也让自己儿子从实战和部队训练的角度提出看法,有时粟裕将军还结合自己的思考,向中央军委作了汇报,这本身对粟戎生也是个教育。

“未来的战争我不一定看得到了,一旦打起来,要靠你们这一代了”。

粟裕将军把深切的关注寄予革命的下一代,他不仅关心个人的成长,他还关注着如何培养新的一代军人,能在和平时期和未来战争中继承发扬我军光荣传统,并赢得现代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胜利。

文献来源:

《【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清廉一生的粟裕为什么要为儿子“走后门”?》:中国新闻网

《粟戎生:父亲粟裕的未了心愿 教我研究未来战争》:中国新闻网

同类推荐

​一文看懂DBA是什么及相关职责

​一文看懂DBA是什么及相关职责

一文看懂DBA是什么及相关职责 概述 很多运维后期都会选择往DBA方向走,所以今天主要介绍一下什么是DBA和DBA的一些职责,闲来无事可以看看~ DBA 数据库管理员 (...

​普洱茶饼太硬撬不开怎么办?

​普洱茶饼太硬撬不开怎么办?

普洱茶饼太硬撬不开怎么办? 铁饼在普洱茶存放中属于最利于转化的类型,因此受到了很多喜欢喝老茶的茶友爱戴。 但是在撬铁饼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和...

​风油精能喝吗 !还有你想不到的神用途!

​风油精能喝吗 !还有你想不到的神用途!

风油精能喝吗 !还有你想不到的神用途! 风油精 是夏天爆款。 这一说法相信没人能否定。 在很多家庭里, 风油精成为了居家必备的良药, 地位无可撼动。 蚊虫...

​北岳恒山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北岳恒山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北岳恒山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 北岳恒山位于大同市浑源县城南大约十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8米,从颜值上看稍逊于其他四岳,是五岳中唯一的4A景区。...

热门排行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