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古浪大地震
1927年古浪大地震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
1927年5月“凉州于本年五月二十三日晨刻,地忽大震,一时山谷崩裂,日暗无光,浩劫,哭声震动天地,万井为之无烟,历来震灾未有若此残酷剧烈者。”——1927《盛京时报》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甘肃古浪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上的一次特大地震。“祁连-海原”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主要断裂,这是中国大陆历史地震的多发地。在20世纪,除91年前发生的这起8.0级古浪地震外,还发生过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和1932年昌马7.6级地震。
“祁连-海原”断裂带综合剖面分布
这次地震波及范围极广,甘肃的敦煌,青海的都兰,陕西的西安均有震感。地震造成的损失也极为严重,震中烈度高达11度。
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地面形变还是对建筑的破坏都是极为严重的。据调查,当时地面运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以南北方向震动为主,东西方向次之。同时,由地面运动造成的喷水冒沙,井、泉干涸或增生新泉的现象也极为普遍。
在这次地震中,共有4万余人丧生,伤亡人口主要集中在古浪,武威。
此次地震还造成了大量历史文物破坏。武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次地震使得13层高的罗藏专塔倒塌得只余一人高;白塔寺、大云寺、清真寺、大光寺二塔等古建筑皆在地震中变得残缺不全,十分可惜。
然而,灾难还未曾停止,在古浪8级地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据记载,主震发生的当天就发生了1次5级地震和1次6级地震,第二天发生了2次4级地震和2次5级地震,余震活动持续一年,直至次年才有明显的衰减态势。
地震伤亡惨重,人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何原因导致此次地震造成的损失竟如此严重。
救灾不力。结合历史来看这次灾害,这场地震刚好发生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不久,全国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致使在地震发生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救助。
建筑物抗震性能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往往决定了灾情的轻重程度。土窑是西北农村特色房屋,也是最典型的生土建筑,这种建筑抗震性能极差,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相反,抗震性能良好的南街燃灯楼、北街杨家牌坊,却在地震后保存完好,未曾倒塌。
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劫难。地震引发的祁连山山崩,使东渠、大渠渠扣阻塞,不久后,阻塞物被积水冲开,倾泻而下的大水冲毁了两千余间房屋。除此之外,当地还发生了小型火灾,流行起疫病……凡此种种,都加重了灾害的规模,使灾区人民雪上加霜。
历史是一面明镜,回顾91年前的这起地震,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增加全民的防灾意识是多么重要。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万众一心,充分做好综合防震减灾的各项工作,才能做到小震不慌、大震不乱,把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