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开启的导火索(应仁之乱)
日本战国开启的导火索(应仁之乱)
都说日本战国的战争是村长械斗,其实这句话没错。他除了村长械斗还有县长械斗,他们的一国其实就相当于咱们的一个县或者还没有一个县大。社会体制个人认为是封建领主制,大名除了自己保有一些土地,剩下的土地分封给直属家臣,直属家臣再把自己的土地用来招募自己的家臣,所以说根本就很难发起大规模的战斗。
不过今天咱们来说说,那些为数不多并且著名的历史战役。
应仁之乱
在历史的长河中啊,总有那么几个人为推进历史进展做出“贡献”。“应仁之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是日本历史进入新兴的战国大名互相混战的战国时代。
背景
室町幕府统治时,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四代足利义持时不但平定了守护大名的叛乱,还成立了拥护将军统治的宿老政治,但1441年嘉吉之乱中6代将军足利义教被杀,7代将军同母兄的足利义胜9岁便接替了将军一位。义胜仅任不到一年便去世,结果义胜的二弟义政管领的富山持国被推选,8岁继承了将军的职位。
足利义政早年无子,1464年以弟足利义视为继嗣、以细川胜元为保护人。次年其妻日野富子生子足利义尚,以山名持丰为保护人。二者争夺继嗣地位的斗争,使中央势力发生分裂。在守护大名各领国内,地方领主力量也不断增大,并干预守护大名的继承纠纷,因而守护大名的势力也发生分裂。以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的对立为中心,中央与地方封建势力的分裂日趋激化。
战争过程
1467年(应仁元年)正月2日,在将军邸的花之御所(室町第)赦免义就。义政向政长讨伐,因此于正月按惯例到管领邸的活动被中止,同年正月5日义就在宗全邸开始酒宴。其间义政承认义就畠山家总领,并明确要求让渡政长春日万里小路屋敷。
正月17日、政长在秃邸放火,率兵在上御灵社(京都市上京区)布阵,义政闻到畠山内斗后尝试禁止、宗全吩咐后土御门天皇和后花园天皇到室町亭避难,义就尝试协助义政。
御灵社被竹林包围、西方的河流向细川军流动、南方为相国寺堀的位置。义就由释迦堂出兵、被拥戴斯波义廉、山名政丰、朝仓孝景分别攻击。战场维持到傍晚,政长夜半向寺社放火,并逃走到胜元邸。御灵之战畠山的内战,使宗全政变失败而终。
应仁之乱爆发地石碑
同年5月,胜元尝试呼吁所有的同盟,控制花之御所,以保护将军作为名义在室町亭迎接天皇和上皇。胜元在今出川邸自宅布置本阵,6月受到义政的要请授与牙旗。宗全在5月进行评定,于五辻通大宫东布置本阵。细川方面有斯波义敏、畠山政长、赤松政则、京极持清等,大本营在将军驻地幕府,称东军。山名方面有斯波义廉、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六角高赖等,大本营在幕府以西的山名持丰邸,称西军。《应仁记》记载东军兵力有24国16万,西军有20国11万。在人口只有22万的京都喊杀连天,后土御门天皇和后花园上皇紧急逃难至足利将军宅邸。
应仁元年8月29日,义视突然离开东军并逃到伊势国投靠北畠教具。应仁元年11月23日,西军在比睿山迎接被拥戴为"新将军"的义视,试图与东军对抗。
1472年,两军首脑开始和谈。1473年(文明5年)有较大的变化,3月18日山名宗全(70岁)以及在5月11日细川胜元(44岁)相继死亡,12月19日义政将将军让位给义尚后隠居。1474年(文明6年)4月3日,宗全之子山名政丰以及胜元之子细川政元达成了议和。但因赤松政则、畠山义就和大内政弘反对,未能实现。
1477年9月,畠山义就由于领国不稳率军返回河内。大内政弘也在幕府重新承认他对周防国、长门国、丰前国、筑前国等领国的统治权。1477年(文明9年)11月11日政弘撤回到周防国撤收,以致西军在事实上已经瓦解。11月20日,幕府为了祝贺"天下静谧"进行祝宴,使维持了十年的应仁之乱终于完结。
1467年3月,47岁的日本水墨画画圣雪舟搭乘遣明船自博多港出发,一路往浙江省宁波航行。两年后回国时,京都和大阪均因战乱尽为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