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寺院~栖霞寺 “天下四大丛林”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寺院~栖霞寺 “天下四大丛林”之一
柴门寂寂黍饮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
【地理位置】坐落在南京市栖霞山的栖霞寺,为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与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一起并称“天下四绝”、“天下四大丛林”。
栖霞寺得名于我国南朝宋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明僧绍看透了当时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下决心不为俗事所累,遂“刊木结茅”,隐居摄山。从永光元年(公元465年)始,至明僧绍去世,历20余年。相继有6个皇帝6次征明僧绍出仕为官。明僧绍一直推辞,时人推崇他这种自甘活泊的真隐士精神,将其尊为“徵君”。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明僧绍捐其住宅为寺,并称其寺为“栖霞精含”,后来又改为“栖霞寺”。栖霞寺后来屡次易名,曾经有“功德寺”、“徵君栖霞寺”、“妙因寺”、“普云寺”、“岩因崇报禅院”、“虎穴寺”等名。至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 敕书“栖霞寺”。
【建筑风格】栖霞寺前面有彩虹亭、白莲池,池形似半月,又称“月牙池”。池周新增汉白玉栏杆。寺门上横嵌“栖霞古寺”四个大字。一人寺门,就能见到弥勒殿;过弥勒殿,为金碧辉煌的毗卢殿,重檐九脊,高大雄伟,殿内佛像制作工艺精美,姿态各异。另外,寺中还有藏经楼、摄翠楼等古代建筑,以及千佛岩、舍利塔、大佛阁、明微君碑等名胜古迹。其中以舍利塔最为著名。舍利塔地处大佛阁右侧。
初立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笃信佛教,即位后一改周武帝的灭佛政策,极力复兴佛教。文帝即位前,曾从天竺僧人手中得到佛舍利一包,即位后就相继三次令全国各州建舍利塔分置安放,累计立塔110所。栖霞寺的舍利塔为当时第一批建立的30座舍利塔之一。现在的舍利塔为五代南唐时重修的。该塔为一座八角五层的密檐式塔,全塔用大块的花岗岩分层雕砌而成,高约18米。塔身第一层非常高,统一制作成八角柱形,正面双门紧闭,门上刻铜钉兽环,西面是普贤骑象图;正东、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都雕刻天王像;四天王上又镌飞天之像,特别生动;其背面亦作户门。在前后门两旁柱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塔从第二层以上,上下檐间距离很短,各面均作两圆拱龛,内刻坐佛,下为莲花座,上作璎珞花绳。这座塔有两处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为它的形制。栖霞寺舍利塔是现在所知江南地区年代最早的密檐式塔。其二为塔身上的精美绝伦的雕刻。舍利塔东面是举世闻名的千佛岩。岩壁之前,镌刻着宋朝游九言书写的正楷大字“千佛岩栖霞山”。西壁的无量殿,为修建最早、最大的佛龛。龛正中坐的无量寿佛身高达10.83米,连座高13.33米,分别侍立两侧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线条清晰流畅,结构匀称。塑像衣褶风格很像大同云冈石佛,然而它的开凿却比云冈石窟早17年。千佛岩上的佛像,或一二尊一龛,或三五尊一窟,或十来尊一室,大到数丈,小仅尺许,计700余尊。“千佛岩”为极言其多的称号。栖霞寺还是唐朝鉴真和尚足迹所到之处,因此在寺内的藏经楼院内特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文化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同时还陈列多种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
《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始建于唐上元元年(公元674年),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作,通篇四六韵文,以十首铭词结束。碑文由初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通篇皆为行书,笔画奉润圆劲,其书法既师承了王羲之,还吸取了褚遂良等的笔法,自成一家。此碑为我国尚存的最早的行书碑刻之一。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说是唐高宗李治亲题。
【历史价值】1982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栖霞寺辟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栖霞寺名声愈振。1988年,栖霞寺舍利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