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先驱辜鸿铭
中华文化先驱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名汤生,字鸿铭,福建同安县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14岁留学欧洲。精通英法等9国语言,曾经与俄国伟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与印度诗人泰戈尔探讨人类命运。
辜鸿铭游学欧洲多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等多所欧洲大学学习,获得13个博士学位。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欧洲人民深受其害。无数无辜生命死于战火,几百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战后反思,成为欧洲知识分子的第一要务。身在欧洲的辜鸿铭,把战争的根源归结于欧洲文化制度,是欧洲的“群氓政治”造成的。让一群喜欢占便宜的草民百姓左右国家政治,没有精英阶级的引领,势必造成大规模的战争。辜鸿铭撰写了《战争与战争的出路》,引领欧洲人民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并且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民。辜鸿铭把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文,取名《春秋大义》或《原华》,后改名为《中国人的精神》。这是中国文化首次走出国门,让外国人耳目一新。辜鸿铭的思想引起欧洲文化界的“地震”,欧洲文化界曾经一度掀起“辜鸿铭热”。
辜鸿铭游学欧洲多年,对于欧洲社会比较熟悉。他一生热爱中华文化,对这个古老的文明情有独钟。辜鸿铭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屡屡劝诫青年学子莫受欺骗。
一百多年过去了,辜鸿铭老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对于中华文明的前瞻之见,怎能不让我们心潮起伏。老先生如果泉下有知,中华文化正在开放出绚烂无比的花朵,中华文化正在雄心勃勃的走向世界,这位独具慧眼的老人一定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