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鼓作气”的曹刿,是何许人也?
春秋时期“一鼓作气”的曹刿,是何许人也?
春秋时期,鲁国出现了一位兵家奇才,虽然他的活动在历史上如流星般的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光辉,他就是曹刿。
曹刿的身世年月均无考证,只能推测出他大概属于“士”,因为他虽身居乡中,却了解国家大事,还能容易见到鲁侯,应该是有一定的身份的人。但也算不上上层的贵族,因为他没有官职,还曾鄙视“肉食者”——贵族老爷。
公元前684年,齐国攻打鲁国,两军在长勺摆起了阵势。一开始,鲁庄公在齐军士气正盛时擂鼓击战,被曹刿劝阻。
待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才提出反击。
最后,鲁国打败了齐军,在凯旋回国时,鲁庄公问曹刿打败齐国背后的道理。
曹刿答道:“打仗嘛,主要凭的是一股勇气,气足则战勇,战勇则胜,气衰则战怯,战怯则败。当士卒听到第一次冲锋的鼓声时,士气最盛,第二次则气衰,第三次则变得精疲力竭了,斗志即衰士气也无。当齐军三鼓气竭之时,我军方一鼓,士气正盛。所以能一鼓作气,战胜齐军。”
鲁庄公又问他,为什么齐军已经败了还不让马上追击。
曹刿答道:“齐国是大国,兵强而将能,虽然败退,但我怕他们是装的,意在诱敌,鲁国兵微将寡,不得不慎。当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时,就知道他们真的是败退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曹刿这番阵前论兵,论出了两个大道理,使得后人们也能从中学习,获益。
一、指出了战争中士气的因素,士气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民心与兵心。
首先,能得民心与兵心,士气才有基础。
其次,士气还取决于阵前的布置操作以及相关士兵的疲劳程度。
二、在具体作战方针上,主张后发制人,敌疲我打。
曹刿这两番大道理,就是《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治气”思想。
士气是与战争的性质是分不开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一种巧妙的制敌艺术,指挥官积极地寻找我方士气与敌方士气的差距,如果将这种差距扩大,那么胜算的把握也就更大。
而任何事物事实上都在不停地发展和变化当中。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军队的士气也是如此。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士兵们的情绪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指挥官需要懂得“人情之理”,善于分析、把握并能利用这些变化。
当敌人的士气正盛时,则主动避之,并想办法消耗其锐气,一旦发现敌人的士气低落时,则主动出击,乘机而动,方能取胜。
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