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十大名将
春秋战国十大名将
1、孙武
孙武(前545~前470),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公元前5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军事家,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由其至吴,由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孙武以所著兵法13篇进见吴王,同吴王讨论了各种战争的问题,留下了兵法问对录。受重用为将,他所撰写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名著,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被称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受到国内外的推崇。该书对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近代,孙武成了一个驰誉中外的军事家。他的兵法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他也因此被誉为第一个形成军事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孙武
2、田单
田单(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系田齐宗室的疏远族属,复国后官居齐国相。战国时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一战成名的经典之战“火牛阵”:可以写进军事教课书的经典战役,谱写以弱胜强的军事神话。齐国复国:用反间计除乐毅,以仅剩的两城收复齐国的70余城。受封安平君。
田单
3、孙膑
孙膑(?~前316),齐国鄄邑(今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人,孙武的后世子孙。原名不详,因受膑刑,被砍去两个膑骨,故世称孙膑。大致于孙武去世后百余年、即公元前3世纪,生于阿、鄄(今山东阳谷阿城镇、鄄城县)之间。他是战国中期齐国人,我国历史上享有盛名并富于传奇色彩的军事家。战国中期,战事频仍,吸引了许多有识之士尚武习兵、建功立业。孙膑青年时期,曾同庞涓一起拜当时隐居山野的鬼谷子学习兵法,有很深的军事理论造诣。后来,庞涓先于孙膑下山,为魏惠王赏识,拜为将军。孙膑不久也由墨子门生禽滑厘举荐,做了魏国的客卿。因被庞涓嫉妒而遭污蔑受膑刑后离魏赴齐,在齐国,孙膑被大将田忌待为上宾,留住在自己府中。而田忌也向齐威王举荐了孙膑,齐威王向孙膑讨教兵法,并拜其为师。孙膑一生,坎坷多蹇。他才华横溢,兵法造诣高深,治军以律,用军以谋,战功卓著,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著名兵家。他的军事理论,也堪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运用的典范。
孙膑
4、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
5、廉颇
廉颇(约前305~前230)赵国苦陉(今定州邢邑)人。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颇领兵攻齐,大败齐军,官拜上卿。后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之会,秦王欲羞辱赵王,被蔺相如以大智大勇挫败,相如亦因此官拜上卿,地位高于廉颇。廉颇不服,多次欲欺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再让,最终感动廉颇,亲自上门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公元前260年,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廉颇统率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秦军不能取胜。后赵王中秦人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撤换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招致惨败,除240名幼俘被释放外,其余降卒全部被活埋,此役赵军损失达40余万人。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燕军攻赵,赵再用廉颇迎战,大败燕军。赵王赐食邑,封为“信平君”,官拜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因不听调令而获罪,逃到魏国,居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屡受挫于秦,赵王欲重新起用廉颇,因被谗毁而未成。廉颇自魏至楚,为楚将,无功,病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廉颇
6、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深得赵人推崇。赵武灵王时,因避沙丘之乱来到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当了大夫。此时,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燕昭王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但燕国弱小又地处僻远,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敌致胜,于是便屈己礼贤,延聘贤能之士相佐。最后终于被昭王诚意所动,答应委身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仅次子上卿的高宫)。乐毅率全国之兵会同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军兴师伐齐,一举灭齐。齐愍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
乐毅
7、吴起
吴起(约前440—前381) 卫国左氏(今曹县韩集镇北)人,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吴起为吴国王族之后,曾祖为吴王夫差,祖为太子友,友为越人攻杀。吴灭后,吴起父母逃至卫国左氏城,富累千金,生子名吴起。吴起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年轻时胸怀大志,重守诺言,办事认真。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初在鲁国做将军,后又到魏国,战功卓著,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在河西共23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也很强盛,与诸侯共有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 魏文侯死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只好去了楚国。楚悼王重用他为令尹,即宰相。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史称“吴起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时代世袭的贵族制度。他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使楚国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旧奴隶贵族发动叛乱,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
8、李牧
李牧(?-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后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李牧
9、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西汉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王翦
10、赵奢
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赵奢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其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时人称之为“马服君”。其子孙以马为姓,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
赵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