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誉的,沧州水月寺
历史上,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誉的,沧州水月寺
后周广顺年间(951-953),水月寺在沧州城外西南观灯桥之东位置开始兴建。当时,水月寺只是一个小庙,香火不旺,寺内也很简陋。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月寺经历了多次修建和扩建,每一次都为它增添了新的辉煌。
万历《沧州志》中的水月寺碑记
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沧州僧正司僧正道清重建了寺庙。宣德十年(1435),住持僧泽安将寺庙移建到城北盐场东偏。正统年间(1436-1449),僧泽安又修建了千佛阁,为寺庙增添了宏伟的建筑。
然而,真正使得水月寺成为壮丽庄严的寺庙要数嘉靖年间(1544-1550)。在住持僧明怀的领导下,千佛阁下铸造了三尊金身大佛,其中一尊为大佛,另外两尊为观音大士。而五百尊罗汉像也被铸造于大佛的周围。
在清康熙年间(1718),住持僧辉一再次对寺庙进行了重修。之后,雍正年间(1726、1729)又进行了两次修复。到了乾隆年间(1789),一些沧州的市民,如宋成文、董保仁、王维桢、陈方楷等人再次着手修复寺庙,保持了它的辉煌。
在光绪年间(1895-1897),寺庙又经历了一次重修。当时,僧性贞得到了乐军统领提督梅东益、右营范天贵等人的支持,共同募资重建。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后的水月寺焕然一新,成为沧州寺庙之冠。
1931年沧州水月寺照片
水月寺之名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清同治年间,运河大水决口,洪水涌过寺庙,但寺庙却毫发无损。这被人们认为是有神灵护体,或是因为寺庙内有一颗避水珠的缘故,因此更名为水月寺。
水月寺之所以能拥有如此辉煌的规模,得益于寺内的一位僧人性贞(恒修)。他因其募化兴修的行为而被沧州人誉为“一文和尚”。据传说,为了重修并扩大寺庙,性贞甚至断腕进行募化。当时,许多有名的商人和官绅都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纷纷鼎力支持水月寺的重修和扩建。在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梅东益及范天贵的大力支持下,水月寺的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1937年9月的沧州水月寺照片
整个水月寺由山门、次殿、大殿和后殿组成,形成了三进院落,并设有东西配殿。山门两侧的泥塑“哼哈二将”身躯魁伟,栩栩如生,为寺庙增添了威严的氛围。次殿中,有一尊慈颜常笑、广肚能容的弥勒佛,以及手执紫金降魔杵的护法神韦陀。四大天王的坐像高约一丈五尺,展现了他们威风凛凛、气势逼人的形象。
接着,人们来到了水月寺的主殿——大雄宝殿,它坐落在一丈多高的台基上,殿高十丈八尺。殿内正中供奉着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分别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和释迦牟尼的坐像。这三尊佛像高约一丈六尺,显得庄严而威严。在大殿的两侧,有十八罗汉的泥塑像,形象栩栩如生。
后殿内,铜塑千手千眼观音的像举世无双,十分精美。此外,后殿的两侧还有数尊石刻佛像,增添了寺庙的神圣氛围。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水月寺
历史上,水月寺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享誉海内外。虽然现在的水月寺已经不再是旧观,但沧州的许多地名都与它相关,如水月寺大街、水月寺小区、水月寺小学和水月寺派出所等,无不留下着深深的文化印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沧州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众多信众和游客前来参观朝拜。至今,水月寺仍然是沧州的一大宝藏,吸引着人们追溯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潘尔德医生在哪一年游历沧州水月寺,无从考证。时间也许在1897-1900年间的博施医院初建时期,,或者在1901-1903年间博施医院重建时期,在博施相册里,仅留存了这张“广目天王”的照片。也许他还拍了更多水月寺的照片,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
“广目天王”是水月寺四大天王之一,他身为红色,穿甲胄,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是龙神的首领,表世间多变之意;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照片的注释为:“The god of their fathers ”(这里先辈们心目中的神)
对水月寺的称呼更富有禅意:“moonlight on the waters temple Tsang Chou”(沧州在水上洒满月光的寺庙)。
明代水月寺遗址照片
历史上,沧州水月寺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地标,享誉海内外,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